一颗苹果,唱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8-29 23:51:04 编辑:李 娜

双庙湾苹果基地务工村民露出丰收的笑容。周海月摄

在子洲县,一颗苹果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它让土地流转有了“固定收益”,让留守乡亲捧起“家门口的饭碗”,更让零散的果园串成环环相扣的“致富链”。从采摘到加工,从田间到舌尖,一幅幅土地生金、乡村焕彩的鲜活图景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家门口务工,鼓了钱包甜了心

初秋时节,子洲县周家硷镇双庙湾山地苹果基地里,40多名村民穿梭于果树间,小心翼翼地将红彤彤的优系鸡心果装进果篮,欢声笑语在林间回荡。这些务工村民大多来自周边村庄,平均年龄超过60岁,凭借这份季节性工作,每人每年能增收1.5万元到2万元。

“在家门口干活,既能挣钱,又能锻炼身体,比呆在家里红火多了!”68岁的中湾村村民刘东花露出幸福的笑容。她在基地务工已有3年,每年稳定收入1万多元。这份“银发收入”,让她的晚年生活底气十足。

这片集旅游观光、采摘品尝、冷库贮藏、果园养畜为一体的农业综合高效生态示范园,由陕西省果业集团子洲分公司统一运营。自2020年建成至今,已栽种苹果1700余亩,主栽品种为优系鸡心果。在25年的承包期内,基地每年为530多户村民带来24.6万元的土地收益,其中90%分给村民,10%作为集体收入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不仅如此,基地每年还为近百人提供务工岗位,让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

“别看它长得小,可是口感好、营养高。”基地负责人刘彦富拿起一颗果子,语气里满是自豪。“这些果树三年挂果、四年丰产,不用疏果套袋,好管护还耐储存。今年预计总产量30万斤,收益一年比一年强!”刘彦富目光中充满期待。

产业园示范,吃干榨尽增了收

从种植到加工,从鲜果到多元产品,苹果的价值正在不断被重新定义。淮宁湾镇清水沟村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正是这一变化的缩影。

走进加工车间,一颗颗新鲜的苹果在流水线上变为酥脆的苹果脆片,清甜的果汁经由管道注入无菌包装,即将发往全国各地。“我们年加工苹果1.4万吨,可产出果汁8000吨、脆片3000吨、果脯3000吨,产值超2亿元。”该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智能分选车间里,两条4.0智能选果线正高速运转。苹果经清洗后,通过光学检测设备,根据果形、色泽、糖度自动分级,每小时处理能力达15吨。从包装耗材到肥料生产,从分拣到保鲜,这里已不仅是优质苹果的产地,更是集生产、加工、储运于一体的产业高地,带动周边3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4万元以上。

全链条升级,政策托底富了民

一颗苹果释放出的“致富能量”,离不开全产业链的系统打磨。近年来,子洲县紧抓全省苹果“北扩西进”战略机遇,以政策托底、科技赋能、品牌培育,让小苹果真正成了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政策方面,当地推出一系列扶持措施,2014年以来,新栽山地苹果12万亩,改造低产果园4万亩,引进长富2号、瑞雪、秦脆等34个优良品种,培育出苗家坪老庄沟、淮宁湾清水沟等一批山地苹果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标准化示范园区,在新优品种改良、示范园提质增效、果园管护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此外,子洲县通过与高校深度合作,构建起以专家教授为核心、县乡技术人员为骨干、村级农民技术员为基础的全方位服务网络,实现了“一镇一支果业专业队伍,一户一名技术明白人”。截至目前,全县已形成3个“万亩苹果乡镇”、16个千亩果园、245个百亩果园星罗棋布的发展格局。

在此基础上,子洲县还持续拓展产业链,上游统购农资、托管果园,整合零散地块;中游推行标准化种植和绿色认证,提升苹果品质;下游开展精深加工,推出果汁、果酒等多元产品,并结合乡村旅游搞采摘体验,进一步拓宽苹果销售渠道。

如今,子洲县山地苹果栽植面积达18.2万亩,挂果10万亩,年产苹果10万吨,亩均收益5000到6000元,果农人均年增收超1600元。“下一步,我们要让苹果品质更优、产业链更完善、品牌更响亮!”子洲县果桑园艺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建伟表示,“到2027年,全县苹果产量力争达到15万吨、产值突破6亿元,让‘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

记者 周海月 刘昊欣 通讯员 闫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