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教育局:打造“五型校园” 培育文明新人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11 08:39:36 编辑:李 娜
同学们在“红领巾爱祖国”主题班会上聆听老师讲述。赵娜 摄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市教育局以打造“活力、书香、文明、健康、平安”五型校园为抓手,通过激发校园活力、厚植书香底蕴、塑造文明风尚、守护师生健康、筑牢安全防线,全方位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以教育这片文明沃土,培育时代新人。
在榆林市第十七小学,课后时光充满活力。在拉丁舞社团,孩子们踏着欢快的节奏,舞步热情奔放;在剪纸社团中,一双双小手剪出花鸟虫鱼、民俗故事;在陕北民歌社团,稚嫩的嗓音唱出信天游的独特韵味……
“我校秉持‘让孩子拥有快乐童年’的办学理念,打造多元化社团,涵盖陕北民歌、剪纸、唢呐等内容,共9大类80余个项目。”榆林市第十七小学校长苏勇说。
今年,市教育局启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442”工程,从德育铸魂、智育培基、体育强身、美育涵养、劳动励志等各个维度,构建活力校园生态。中小学每周至少开设1课时的劳动课,学生每年至少参与1次实践;建成27个省市级示范研学基地、23个研学旅行线路参观点;实施“沃土计划”,通过科普大篷车开展沉浸式科普活动;普及“三大球”与田径运动,融入霸王鞭等地方特色项目,保障学生每日锻炼不少于2小时。
清晨,教室内琅琅的诵读声与窗外的鸟鸣声交织在一起;课间,走廊里随处可见捧着书本低声诵读的身影;放学后,不少家庭的书桌前,亲子共读的声音轻轻回荡……
近年来,市教育局积极探索“大阅读”工程,推进阅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图书室、阅览室,打造校园读书长廊、楼层开放书吧、班级书架等阅读空间,营造起时时可读、处处能读、人人乐读的良好环境。在阅读内容与方式上,构建全学科“大阅读”课程体系。同时,创新推出“阅读争星”“颁发特色书签”等多元评价机制,以评促读;组织晨诵、午读、暮省“三读”活动,确保每名学生每月精读一本书。
清晨7点30分,榆林市星元小学校门口暖意融融。校长与老师们早早等候在门前,微笑着迎接学生入校。
踏入校园,处处可见文明细节。文化长廊张贴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教室外墙的班级文化角陈列着学生绘制的文明手抄报,小径旁的文明提示牌温馨醒目……
“作为全国文明校园,我们以‘让每个孩子成为文明火种,传递文明力量’为目标,将文明校园‘六个好’创建标准落实在孩子们行为习惯养成的全过程,让孩子们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榆林市星元小学校长王燕说。
近年来,市教育局深入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文明家庭“五文同创”活动,推动学校校风、教风、学风根本好转。其中,建成7个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校园6个、省级文明校园6个、市级文明校园189个。
同时,聚焦文明教师培育,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行“三段进阶式”培养,打造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校长和园长队伍。面向学生群体,开展文明交通、旅游、餐桌、上网等专项教育及“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宣传活动。针对文明家庭建设,将优良家风家教培育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相结合,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在榆林市第三中学教学楼里电话亭旁,常有学生驻足于“捏捏乐”减压区,通过柔软萌宠玩具的触感舒缓压力;或是在曼陀罗绘画本上静心勾勒图案,慢慢调节心情——这一切正是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实践的举措之一。
近年来,市教育局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扎实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市级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由25名专家与120名心理咨询师组成专业团队,系统开展心理健康研究、咨询等工作。同时,创建了12所省级心理健康特色学校、25个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及460个校园心理辅导室。全面实施阳光课程暖心、心理知识宣教等“十项行动”,中小学每两周设1节心理健康课,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程。
开办“榆林市家校共育大讲堂”和“榆林市网上家长学校”,累计邀请30余名全国家庭教育知名专家,开展75场线上线下专题讲座。心理健康筛查制度持续落实,全市中学生年度筛查覆盖率达98.3%。
近日,在榆林实验小学内,一群身穿迷你警服、系着红领巾的“少年警队”正在穿梭忙碌。他们仔细排查操场设施隐患,认真检查消防通道,遇到同学矛盾时,还会主动上前耐心调解,用实际行动守护着校园安全。
“我们通过设立护学岗、开展爱心接送服务、组建少年警队、完善智能安防系统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守护孩子们的成长。”榆林实验小学安保室主任张瑞说。
平安校园是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近年来,我市以警地联治、警校联动、警民联手的“三联”机制为核心,全面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创新安全教育模式,全面推行“13530”安全教育模式。聘请民警担任法治副校长,组织民警进校园普及防欺凌、反诈、禁毒等安全知识,构建“四位一体”护学岗制度,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记者 赵娜 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