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筑牢生态屏障 绘就发展新卷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11 07:41:28 编辑:李 娜

10月14日拍摄的神木市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试点工程太子山作业区(无人机照片)。 李志东 摄

10月15日,当地群众在脑冒海则村流动沙地治理点开展秋季补植作业(无人机照片)。 李志东 摄
“十四五”以来,榆林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林长制为统领,聚焦“东西南北中”五大生态空间,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启动“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累计完成生态治理270万亩,全力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切实提升了全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站上神木市马镇镇太子山作业区的制高点纵目远眺,款款流淌的母亲河蜿蜒南下,沿黄土石山区已被郁郁葱葱的林草覆盖,柠条、樟子松、山桃等林木在阳光的照耀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据了解,太子山作业区是神木市2025年开展的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试点工程建设项目,主要是对黄河西岸第一山脊线以下进行全方位绿化提升,项目规划面积4512亩,总投资6064万元。
“太子山作业区山势陡峭、土层浅薄、水源短缺,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困难。有鉴于此,我们在治理过程中采取了空压机凿石坑、无人机运输苗木、人工换填土、远距离抽水等措施,累计栽植各类乔木60万余株、灌木28万余穴,苗木成活率和整体长势都超出了预期。”神木市林草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志强说。
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核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重要支撑点,“十四五”以来,榆林积极探索绿化造林提质增效新路径,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及种草525万余亩,栽植各类苗木超3亿株,同时大力实施沿黄土石山区绿化工程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黄河榆林段构筑起牢固的绿色屏障。
其间,神木市累计投资1亿元,启动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试点工程,项目区涵盖马镇、沙峁、贺家川三个乡镇,截至目前共栽植油松、侧柏、刺槐、黄刺玫等147万余株。佳县聚焦建设连续完整、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沿黄防护林体系目标,重点对黄河西岸防护林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在沿黄土石山区建立生态、经济相结合的防护林31万亩。
10月15日,记者走进位于榆阳区马合镇脑冒海则村的流动沙地治理点看到,广袤无垠的沙地已被林草整体覆盖,局部裸露的沙丘上扎满了整整齐齐的草方格,工人们正抢抓雨后有利墒情开展苗木补植。
“脑冒海则村流动沙地治理点面积达6160亩,是榆阳区陕蒙边界线上最大的一块流动沙地。近年来,我们坚持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工程固沙和生物固沙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治理模式,采取搭设沙障、人工造林种草、封山(沙)育林育草、围栏封育等措施,实现流动沙地全面综合治理。”榆阳区林业局局长刘春林表示,下一步,榆阳区将广泛应用乔灌草综合治理科研成果,初步建成环城百万亩防风固沙林带;大力推广应用樟子松嫁接红松、酸枣嫁接、文冠果丰产应用等技术,发展经济林与生态文旅产业;加快构建“空天地”监测体系,持续加强林草资源管护,最终实现从生态修复到价值转化的深化发展。
生态治理,久久为功。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发展,榆林自新中国成立起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治沙造林工作,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努力,境内860万亩的流沙已全部得到有效固定或半固定,全市林木覆盖率也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升至如今的36%以上。
“十四五”期间,榆林作为防沙治沙的排头兵,始终坚持“科学治沙、综合治沙、依法治沙”思路,全面落实“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封则封”举措,大力实施北部沙区森林质量提升、飞播造林、重点区域绿化、公路铁路沿线绿色长廊、城镇区周围环城防护林带等生态工程,科学、精准、高效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统筹小流域治理、基本农田建设、节水灌溉、留茬免耕等措施,全方位减少对沙地的扰动;开展防止毛乌素沙地二次沙化治理,集中治理流动沙地4.77万亩、半固定沙地15.09万亩。据陕西省第六次荒漠化监测显示,榆林市域的沙化土地、荒漠化土地较第五次监测分别减少194.4万亩、227.5万亩,沙区植被覆盖率达到60%。
记者 李志东 王疆瑜 见习记者 方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