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府河防保卫战:用血水铸就的黄河屏障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8-12 00:07:35 编辑:李 娜

黄河之水奔流不息,岸边裸露的赭红色山岩上,至今仍可寻见斑驳的弹痕。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黄河西岸那段被硝烟浸透的岁月仿佛就在昨天。1937年深秋,当日军的铁蹄踏碎山西山河、兵锋直指陕北之时,位于陕甘宁边区最北端的神府分区,毅然成为拱卫革命圣地延安的钢铁前哨,神府军民以血肉之躯铸就“黄河屏障”,谱写了御敌于大河之东的壮烈史诗。

河防司令部应运而生

枕戈待旦打响保卫战

“日寇大举西犯,府谷隔河炮声日夜可闻,神府已成前线!”年近百岁的老船工王拖云至今记得当年的情景。在这危急存亡关头,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一纸命令飞抵,彼时第一河防司令部应运而生。

1937年10月,黄河畔的沙峁镇王桑塔村见证了历史的转折。河防司令部在此宣告成立,成为边区最北端的军事指挥中枢。首任司令员黄罗斌、副司令员刘兰亭、政委张秀山临危受命。防务范围从北起府谷县的肖木村到南抵佳县城北,扼守这段关乎陕甘宁边区乃至整个大西北安危的黄河天险。

1938年3月5日,日军攻陷山西保德,随即隔河炮轰府谷县城。炮弹如雨点般砸向神府县马镇、盘塘。黄河西岸人民群众亲眼目睹日寇在罗峪口、黑峪口等地烧杀抢掠的强盗行径,无不怒火填胸。彼时神府根据地,实乃“悬孤之地”。东岸,日军重兵压境,炮口直指河西;北、西两面,亦有敌军重兵把守,神府呈半包围之势,摩擦滋扰不断。河防司令部甫一成立,便陷入“三面受敌、孤悬前沿”的绝险境地。

据了解,司令部初设王桑塔,后辗转温家川,最终扎根盘塘,如同一枚钢钉,牢牢揳在抗敌最前沿。

战争不仅是枪炮的较量,更是情报的博弈。河防司令部从情报方面入手,编织了一张跨越黄河、深入敌后的无形大网。侦察员们偷渡天险,潜入河东日占区,刺探日军兵力、装备与动向;情报员则化装成商贩、走亲老乡,渗透至府谷、神木、高家堡等地,严密监视防务与异动。同时,根据地内反间谍斗争悄然展开,及时掐灭敌人安插的“毒芽”,确保了后方的稳固。

丰碑永铸山河间

万众齐心保家乡

神府河防的坚不可摧,其根基深植于觉醒并组织起来的万千民众之中。河防司令部成立伊始,便全力发动这场真正的人民抗战。

“拿起红缨枪,保卫咱家乡!”自卫军的口号响彻河畔乡村。司令部以原赤卫军为基础,在全区普遍组建不脱产的自卫军营、连、排。到1939年底,仅神府县自卫军就达2764人,基干自卫军994人。

1943年9月中旬,日军3000余人对晋绥根据地的兴县、保德等地进行“大扫荡”。神府军民严守河防,组织运输队、担架队支援前线反“扫荡”,日军始终未能突破黄河防线西进。1944年秋天,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第一河防司令部撤销,神府根据地的河防及治安统一归神府保安大队负责。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好转,中国战场亦转入反攻。1944年秋,烽火连天的黄河畔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第一河防司令部圆满完成其神圣使命,宣告撤销。其坚守河防与维持地方治安的重任,移交由王宝珊任大队长、贾兰枝任副大队长的神府保安大队。

抗战胜利后,神府保安大队这支在战火中淬炼成长起来的地方武装,整编为“神府支队”。他们继续肩负起保卫神府根据地、配合主力拱卫延安的光荣使命,将河防将士的热血与忠诚,融入解放全中国的滚滚洪流之中。

记者 王重阳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