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日17时46分,太阳运行至“黄经”15度,交24节气中的“清明”。“黄道”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但是我们身处地球,却感觉不到这种每秒30千米的运动,只见太阳在天球的黄道上运行着,为期一年环绕一周,春分那天太阳所处的黄道经度为0度,清明所处的“黄经”为15度。下一个节气“谷雨”,太阳所处的黄经为30度,依次类推。
关于“清明”的最早文字记载出于西汉刘安(公元前179—122)主编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节气”和“节日”从概念上有所不同,可是,人们习惯上把“清明”称作“清明节”,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本古书《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太阳位置逐日抬升,阳光充足,气温增高,雨量增多。正是“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大好时节。同时,人们外出活动的项目也增加了,正是:“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趁着大好春光,人们很自然地开展起了踏青、扫墓、荡秋千、打球、放风筝、拔河比赛、吟诗作画等活动,大江南北一片欣欣向荣,如庆祝节日一般。“清明节”就是这么叫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