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话米粽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06-08 23:43:38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想到端午,自然就会想起粽子来。

就像月饼是中秋节的特定食品一样,粽子是端午节的形象符号。每到端午,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人们都要吃粽子。所不同的是,南方的粽子多是用箬竹叶或菰叶包制;而北方粽子用的材料则是芦苇叶,即人们所称的“粽叶”。仲夏五月,苇田里的芦苇芊芊如竹,一片深绿,已长得十分茂盛了。农人将其叶子采摘下来,扎成一束一束,然后拿到集市上出售。端午节前几天,城乡大大小小的集市上,到处可见新鲜的苇叶,还有那红艳艳的大枣、黄亮黄亮的软米,以及一束束的马莲叶。所有这些,都是包粽子的必需材料。那些卖苇叶的农人和苇叶贩子,天天赶集头出售苇叶。他们知道,错过了端午节,苇叶的价格就会大打折扣。重耳川有一天然土坝叫黄土坬,坝地平坦肥沃,旱涝保收。生长在那里的苇子,高大繁茂,其苇叶有着淡淡的清香。据说,用黄土坬苇叶包的粽子,香甜可口,别有滋味,即使是盛夏,也可保鲜六七天不馊。所以,许多卖苇叶的都说自己的苇叶产自黄土坬,为的就是能讨一个好价钱,卖得快一点。

包粽子的时间,大都是在端午的头一天。但也有提前几天就包制的。农历五月初四,几乎每一个家庭都在为包粽子忙碌。人们将买回的苇叶、红枣、马莲洗净,泡在清水内;再将大软米或粳米浸泡好,然后就坐在窗前包起粽子来。包粽子是技术活,会包粽子的多是心灵手巧的巧妇。她们将苇叶叠在一起,变戏法似的用手一扭,便形成了三角形状,放入红枣、软米后,再将苇叶一扭,严严封住粽口,然后,用马莲紧紧扎住。这样,一个色泽碧绿、形状呈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据说,一个包粽子好手,一天之内可帮好几家包好几百个粽子呢!我四奶奶生前就是一个包粽子能手,每年端午节前,她就没闲着的空儿了,不是张家请,就是李家请,成了一个大忙人。我家过去的粽子都是四奶奶包的。四奶奶包的粽子,不仅外形美观,煮时还不会露米,煮熟后筋道可口,特别好吃。

包好的粽子被一层层叠压入铁锅内,注入清水,用旺火猛烧。待水烧开后,改用文火慢煮。这样,经过一个晚上的微火焖煮,到端午早上,一锅热腾腾的粽子就煮好了。因多数家庭都是在端午前一晚上煮粽子,是夜,整个村庄弥漫着浓浓的粽香,惹得人不由得要吞咽口水。一些人家不包粽子,就会蒸凉糕:在甑片上铺一层苇叶,将拌有红枣的软米撒在上面,再用苇叶覆盖,蒸熟后放凉吃,其味道同粽子一个样儿。

端午节这天,勤快的农人一清早就忙活起来了。他们趁着太阳还未“出宫”,四处寻找艾草,把采到的艾枝带回家,插在门楣上;还要掐几片艾叶,夹在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耳轮上面。末了,给每一个孩子的脚趾和手腕绾上五色线,以辟瘟疫。还要到村溪或水井里提取凉水,洗脸浴目。据说,用端午的晨水洗眼,不仅能明目,还可预防眼疾呢。有人还到河湾里去捕捉癞蛤蟆,将一锭墨塞入癞蛤蟆口中,令其慢慢干死。乡人称这口噙黑墨的死癞蛤蟆为“蛤蟆锭子”,认为它能清热化毒,是一种很有用的药物。小儿患有耳痄等肿毒,用“蛤蟆锭子”磨汁涂抹,往往能有药到病除奇效。不过,据说,端午节这天捕捉癞蛤蟆,多不会成功。原因就是那癞蛤蟆似有心灵感应,它知道端午节这天人们会捕捉它,所以,早在头几天,就躲藏到一些极隐蔽的地方了。于是,民间就有了“癞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南方人过端午,除吃粽子外,还喝雄黄酒、挂香囊、插菖蒲,与北方基本相同。端午清晨,当焖煮粽子的锅盖揭开,诱人的粽香便在屋子里弥漫开来。焖煮了一整夜的粽子,这时温热适口,吃起来既香甜,又筋道,很能调动食欲。一些过日子节俭的人家,吃粽子时,会把粽叶细心地从粽子上剥离下来,然后用清水洗去残留的米粒和汤渍,晾干后以备来年再用。但用这重复使用的苇叶包粽子,其味道会大大逊色。

陕北人爱吃大软米粽子。信天游中唱道:“五月里来五端阳,大软米粽子包砂糖。”大软米粽子,既有黄米的米香,又有红枣的枣香,再加上苇叶的清香,那滋味真是美不可言。人们在享用这节日美食时,还不忘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分送给亲戚、好友。

儿时的端午节总叫人难忘。记得小时候,每年端午一清早,我们还在被窝里躺着,母亲就早早起床了。她到附近田埂采艾草,到井上取井水,睡眼惺忪中,母亲已给我们的手腕绾上了五色线,给我们的耳轮上別上了艾叶,还用井水揩擦我们的眼睛,然后,把煮好的粽子塞到我们手里,让我们在被窝里享受这香喷喷的节日美味。就是我长大有了妻室儿女,每年回老家同母亲一起过端午,母亲仍要给我的耳朵上别艾叶,还是亲手给我剥粽子吃。

记得父亲走时是端午节前,那天母亲含泪对我说:“你爸没口福,他最爱吃大软米粽子,可不等过端午就走了,走时也没能吃一口粽子!”听着母亲哀伤的话语,眼泪不可遏制地从我的眼眶中汹涌而出。那年的粽子我们一家人都没吃好!母亲走时,也没能吃上这年的端午粽子!母亲走后,再也没有人给我耳轮上別艾草了,再也没有人给我手里塞温热的软米粽子了!

作者:拓毅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