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阳节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06-08 23:43:05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陕北民歌唱道:“五月里来五端阳,大软米粽子包砂糖。”陕北人和全国各地人民一样,对端阳节十分重视。
端阳节的名称很多。古人在五月五日有用兰草汤沐浴的习俗,所以又叫“浴兰节”,道教称之为“地腊节”,唐宋时称这一日午时为“天中节”,明清时北京人又叫“女儿节”。端阳节也称端午(五)、重五等。
端阳节的起源,众说纷纭,至少有四种。一是传统的说法,根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阳节起源于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因为五月五日这一天诗人自沉于汨罗江,民间哀悼这位诗人,故每年五月五日隆重纪念。另一种说法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他认为端午节是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第三种说法,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古人认为善正月,恶五月,五日也是恶日,故五月五日举行各种禳灾辟邪活动。第四种说法,端午节起源于夏至。南方五月骄阳似火,人们烦躁不安,一不小心,就会中暑。五月是阳数,五日也是阳数,这天午时太阳更烈,所以人们在此时吃清凉食品,用以解暑,同时祭奠龙神,盼望雨水丰润,滋长禾苗。
陕北人过端午既有和其他处相似的习俗,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吃粽子。五月初四,家家户户用芦苇、大软米、红枣,包成一个个角状的粽子,晚上即煮熟,五月初五一大早,男女老少皆吃几个凉凉的粽子。大软米粽子本身就香甜可口,如果蘸上白砂糖去吃,则味道更鲜美。这一天,还把粽子馈赠给亲朋好友,让大家一起去品尝。粽子为什么做成角状呢?有一种说法,周代盛行用牛角祭祀土神和谷神,牛角又是周代人用作喜庆丰收的畅饮之具,粽子做成角状就是古代用牛角祭祀土神和谷神以及用牛角饮酒习俗的遗存。
吃凉糕。除了吃粽子外,有的地方还吃凉糕。凉糕是用软米或糯米蒸熟摊成饼,抹上枣泥和玫瑰酱,撒上青红丝、白糖、香料,晾冷切块而食,也清凉香甜,别有风味。
吃面虎。有的地方在端阳节用白面烙面鱼、面蟹之类食用,叫吃面虎。据说烙死鱼、蟹之类,使其不能食屈原之尸体,也是人们对屈原表达怀念的一种特殊方式。
插艾叶。艾是陕北山间普遍生长的野生植物。艾的茎、叶含芳香油,可作调料原料,也可用来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也可以入药。五月五日这天,陕北老乡上山采摘新鲜艾叶,插在门楣上、窗棂上,甚至插在孩子们的鬓角、耳旁,有的还做成虎形,佩于胸前,这叫艾虎。民间有“五月五日午,艾人骑艾虎”的说法。这一切,皆为了辟邪除秽。其实,这是非常古老的习俗,《荆楚岁时记》有:“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五月五日“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争相宴赏。”古人还有“钗头艾虎避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的诗句。可见此俗由来已久。群众还把这天采摘的新鲜艾叶,编成草腰儿,供秋季驱逐蚊蝇用,陕北民间还用艾绒针灸。关于插艾叶还有一个传说,民国《洛川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太阳未出前,即插艾于门,俗传古有于是日造反者,杀人盈野,遇一孝子不忍杀之,插艾于门,以为识别,于是村人皆死,唯此户独留。后此,遂于是日皆插艾云。”
系长命缕。五月五日这天,大人的两手中指和两脚大拇指,小孩的十指、脚趾、脖子,甚至腰间都要系上五色花线,绥米一带的五色花线是用一种辣辣草染的。这种草的汁也可以入药。这种花线的名称很多,有的叫长命缕,有的叫五色丝,有的叫百索,有的叫百绳线。不管叫什么名堂,用意只有一个,祝愿儿童无灾无难,健康成长,长命百岁。如果溯本追源,系长命缕也有很长的历史了。《风俗通》中记载:“汉俗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黑、白、黄等五色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称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名。”时间过了两千多年,陕北民间仍有此习俗,可以看出风俗传承的久远。
贴门符。旧俗,陕北人在五月五日要贴张天师符,用来辟邪。群众早在五月五日前已在集上买了此符——这种符一般是用木刻版印刷在黄表纸上,或是奇奇怪怪的图案,或是谁也看不懂的蝌蚪文字,五月五日贴于门上,现在,这种习俗已经很少见了。
佩香包。香包,也叫荷包,是陕北民间很有特色的工艺品。五月五日前,姑娘、小媳妇们唱着《绣荷包》,用丝绸和五色丝线绣成各种各样小巧玲珑的香包儿,这香包儿有瓶状的,也有葫芦状的,还有猫状的,里面装上雄黄、艾叶、香草等,五月五日这天,除了自己佩戴外,还让家里的娃娃大小都佩戴上,有的还送给亲友佩戴,更寄托一种深情厚意。佩戴香包的用意当然是辟邪求吉,是陕北民间至今可以见到的美好习俗。
喝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中药学上用为解毒杀虫之药,性温,味苦辛,有毒,外用治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症,内服微量治惊痫、疮毒等症。五月五日民间有喝雄黄酒的习俗,据说喝了雄黄酒可以清热解毒。近年来,科学研究认为雄黄酒对人体有伤害,所以此俗已无。府谷一带群众,把雄黄酒蘸在手上,在小孩额头画十字,其目的也是为了避邪。洛川人把雄黄酒擦到耳鼻等处,群众认为雄黄酒擦耳朵可以避毛蚰蜒,擦鼻子可以避瘟疫,擦脚心则不落水。
有的地方还有饮菖蒲酒的习俗。菖蒲是一种比较名贵的中药材。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
躲端午。陕北还有个习俗,新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归宁,这叫躲端午。和戏剧《白蛇传》中青蛇端午躲避是一样的,为了避邪求吉。据说这一日用河水洗眼眼目明快,不患眼疾;遇到青蛙捕捉之,可以医治皮肤疾患,还可以在青蛙口中填墨,于通风处晾干,可以治小儿疮疴。但此日难以见到蛤蟆,民间传说这天蛤蟆也要躲端午,所以很少见到蛤蟆。
有的地方在端午节有娘家给新婚女子送草帽、凉鞋、雨伞等礼物的习俗,这叫“送时节”,实则是让女儿凉爽愉快地度过炎热的夏天。南方端阳有赛龙舟的习俗,陕北人不赛龙舟,但有的地方在端午或其他节日跑旱船,也可以看作是荡龙舟的别样风俗。
总之,旧时认为五月端午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诸事禁忌,不宜出行,所以用各种各样的办法驱邪避灾,期盼大吉大利。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五月端午的迷信、神秘色彩渐渐少了,而很多有意义的习俗仍然保留着,如包粽子、插艾叶、佩香包等等。不管端阳节是否为纪念屈原而设的,这一日,人们谈论屈原,怀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畅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仍是必不可少的话题。
作者:张俊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