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风 | 抵制网络烂梗 净化语言表达
来源:榆林网 时间:2025-11-06 14:46:05 编辑:王丹 责编:王丹
“你好唐人”“你个双肩包”“yyds”……近年来,一些中小学生交流中习惯使用网梗;然而,一些烂梗含有低俗、歧视和暴力等内容,如“唐人”意指“他人有唐氏综合征”,“你个双肩包”谐音是“你个神经病”。烂梗的病毒式传播,极易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语言是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工具,伴随劳动而产生,依托发展而丰富。网络上出现的网言网语,更带有网络时代的鲜明特征。网梗的出现和运用,就是诸多特征中的一个。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反映了人的精神气质。对网络烂梗在青少年中的流行,必须高度警惕、消除影响。
烂梗五花八门,危害孩子成长。“尊嘟假嘟”“老六”“食不食油饼”“芭比Q了”“伞兵”“佛媛”“运动媛”“我嘞个豆”……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网梗,常常让不少老师和家长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孩子如果经常使用“食不食油饼”(是不是有病)、“伞兵”(傻逼)“唐人”(唐氏综合征)等带有嘲讽、贬义的烂梗进行交流,就不仅破坏了语言的规范,还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构成多维度的威胁。一是直接毒害青少年的价值观与道德认知,消解同情心与平等尊重的道德准则,会使青少年在无形中变得冷漠、刻薄,丧失对弱势群体的基本关怀。二是扭曲青少年的审美与判断力,许多烂梗充斥暴力、低俗色彩,将粗鲁视为个性,将恶俗当作幽默,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长期浸染于此容易模糊是非界限,以丑为美,导致审美情趣庸俗化。三是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阻碍正常社交,一句“你个双肩包”(神经病)可能成为语言霸凌的利器,破坏同学关系,造成心理创伤。烂梗无异于精神“毒瘤”,侵蚀孩子的心灵世界。
烂梗快速传播,亟待引起重视。当前,网络烂梗在校园中呈现出“病毒式”传播的特征,其普遍性与渗透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觉。烂梗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超乎想象。借助短视频平台和社交网络,一个烂梗可以在几天内风靡全国校园。学生们“开口段子、闭口烂梗”的现象并非个例,日常交流中,规范的汉语表达反而显得“不合群”,孩子误以为的时尚、新潮还会在无形中造成“同辈压力”,迫使更多孩子加入使用行列,形成恶性循环。更令人忧心的是,烂梗已从口头交流侵入到书面表达领域。调查显示,约有5%的学生会在作文中使用网络烂梗,日常交流时用得更多,表明低俗语言正在冲击和瓦解学生们的规范语言体系与逻辑思维能力。当“yyds”替代了“精彩绝伦”,当“绝绝子”取代了具体的描绘与赞美,孩子们的语言将变得贫瘠、干瘪,最终导致思考能力的退化。这种对学习根基的腐蚀,是比表面上的言语不雅更为深远的危害。
消除烂梗影响,需要协同发力。面对烂梗的侵袭,必须构建起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协同防线。社会层面需加强源头治理与正面引导,网信、文化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清理低俗、恶俗内容,压实平台主体责任,主流媒体应积极创作、推广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文化产品,用优质内容挤压烂梗的生存空间。学校应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等形式,引导学生理性辨别网络信息,认清烂梗危害,大力加强语文教育和经典阅读,让学生领略汉语的博大精深与韵律之美,从源头丰富其语言库存,让优雅的表达成为新的校园风尚。家长应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网络言行,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关注孩子的用语习惯,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
抵制网络烂梗,净化语言表达。不能小觑烂梗流行,这是关乎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大事。唯有社会、学校、家庭携手同行,方能清朗校园语言环境,让青少年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语言文化滋养下谈吐优雅、表达生动,言之有物、行之高远。
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