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风 | 别让网络梗“梗”住青春表达
来源:榆林网 时间:2025-10-30 14:36:40 编辑:王丹 责编:王丹
当“绝了”“老6”“炸裂”等成为学生作文的高频词,当课堂上“红温”“尊嘟假嘟”随口而出,网络梗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渗透校园生活。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青少年,用梗交流本是圈层认同的社交选择,但若泛滥成灾,便会沦为语言表达的“枷锁”与价值观的“污染源”。
网络梗的流行并非偶然。在即时性、表演性的网络社交中,简洁魔性的梗是快速获取认同的“社交硬通货”,更是青少年构建圈层壁垒、彰显个性的方式。从电竞圈的“YYDS”到饭圈的 “YYSY”,这些缩略语看似高效,实则徒增沟通成本。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梗暗藏侮辱性与暴戾之气,如“细狗”“老登”等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扭曲着青少年的是非观,甚至诱发语言暴力。
过度依赖网络梗,正在侵蚀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深度。当赞美只剩“绝绝子”,悲伤只有“emo”,丰富的情感表达被简化为单调的网络符号,“文字失语”便成为必然。语言是思维的外化,长期使用碎片化、低俗化的梗,会导致思维惰性,让青少年难以体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文字之美,丧失深度思考与细腻表达的能力。
治理网络梗乱象,绝非“一刀切”禁止,而需多方合力“立规矩”。平台应加强源头管控,清理低俗暴戾的“烂梗”,为青少年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学校需将语言规范教育融入日常,通过经典阅读、口语训练,丰富学生的词汇储备与表达能力;家长更要以身作则,减少孩子碎片化上网时间,搭建有效沟通桥梁,打破“语言壁垒”。正如专家所言,语言教育的关键是让“良币驱逐劣币”,让规范、有内涵的表达成为主流。
网络梗本身无罪,但若任其泛滥便会“梗”住成长之路。青少年正处于语言习得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期,唯有引导他们在网络潮流中坚守语言底线,在规范表达中锤炼思维,才能让青春表达既有时代活力,又不失文化底蕴。
李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