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风 | 重阳节:登高赏菊传承非遗 敬老祈福璀璨夕阳
来源:榆林网 时间:2025-10-29 09:44:10 编辑:王丹 责编:王丹
岁往月来,又逢重阳。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如期而至,今年重阳节也是全国第六个法定“老年节”,一个属于中老年朋友的流淌亲情、充满爱意的节日。“登高饮菊酒,人共醉重阳。”重阳节唤醒了我们血脉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与情感。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阳节的价值远超一个简单的时令节点,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寄托着美好的生活期盼,照耀着生命的璀璨晚景。
深蕴文化价值,筑牢民族精神根基。重阳节源远流长,其文化价值根植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自古人们便在九月九日登高望远,这不仅是避祸祛灾的古老传说,更是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视野的精神象征。佩戴茱萸、畅饮菊酒、遍插茱萸等习俗,蕴含着古人深厚的自然知识与养生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理念。同时,重阳节融合了祭祀先祖的传统,是孝道文化在特定时节的情感表达,强化了家族的凝聚力与历史的延续性。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都是重阳节的文化符号,共同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的载体,为我们筑牢文化自信夯实了深厚的历史根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寄托美好期盼,绘就和谐生活愿景。“重阳”之名,源自《易经》中“九”为阳数之极,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寄托着古人对生命长久、健康安康的美好祈愿。登高寓意步步高升、远离灾厄;菊花凌霜不凋,象征高洁长寿,饮菊酒、赏菊花等承载了对健康与品格的追求。在秋收冬藏之际,重阳节亦蕴含着对一年劳作成果的庆祝与对来年光景的祝福。这些充满积极意味的习俗,将个体与家庭的福祉与自然节律、天地大道紧密相连,表达了人们追求生命繁荣、生活顺遂、社会和谐的普遍愿望。它如同一幅充满温情的画卷,描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增强情感认同与乐观精神,凝聚起以奋斗赢得未来的强大合力。
呵护美好夕阳,弘扬时代敬老新风。“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随着法定“老年节”的确立,重阳节被赋予更加敬老爱老的时代内涵。重阳节与老年节相互嵌入,完成了从传统节日向现代人文关怀的重要转身。重阳节为全社会提供了一个集中表达对长者敬意的契机。倡导关注老人物质生活,尊重老人社会价值,满足老人精神需求。节日里,子女陪伴长辈登高赏秋、共品佳肴,聆听他们的故事,吸收他们的智慧,是对“孝”文化的生动践行。重阳节如同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照亮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醒全社会不要忘记老年群体曾经作出的巨大贡献,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和良好风尚,让璀璨夕阳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动人风景。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重阳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深厚的文化价值、美好的情感期盼与鲜明的时代精神,共同构成了它历久弥新的魅力。过好重阳节、借力老人节,不仅是对优秀传统的传承,更是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情感认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打造平台、创造条件,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注入动力,为弘扬中华民族孝老爱亲传统美德成风化人、鼓荡风帆。
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