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塞上风 | 守护蓝天精灵 共建和谐家园
来源:榆林网 时间:2025-09-22 08:45:34 编辑:王丹 责编:王丹
9月18日,塞上名城榆林市举行2025年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次活动由市林草局联合市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举办,主题为“守护蓝天精灵,共建和谐家园”。活动现场摆放的30块鸟类宣传展板,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榆林地区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保护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吸引众多市民驻足观看。据统计,活动共发放相关宣传资料5000余份。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去年发布的最新版《地球生命力报告2024》表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仍在不断恶化,生态系统韧性持续降低,威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过去50年间(1970-2020年),受监测的野生动物种群平均规模缩减了73%,这一数字比两年前高出了4个百分点。WWF全球总干事克思婷 斯海特(Kirsten Schuijt)对报告进行解读时说,“今年的《地球生命报告》一如既往地提供了令人警醒的证据——生物多样性在持续缩减。但2024年新的情况是,我们也正在接近关键的负面临界点。越过负临界点,生态系统会发生不可逆转、根本性的变化,威胁到整个地球的稳定。”由此也就不难看出,榆林三部门联合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向群众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让“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具有全局性重要意义。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近年来,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卓著。目前,全国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2024年,全国水鸟同步监测最新结果显示,我国越冬水鸟总数量达505.9万只,是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监测数量的最高纪录。三江源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持续丰富,藏羚羊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通了13个大熊猫种群生态廊道,有效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初步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全覆盖监测体系,野生东北虎超过70只,野生东北豹超过80只。
和着全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扎实脚步,榆林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同步取得亮眼成绩。近年来,榆林市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和严厉打击非法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为野生动植物筑起“安全屏障”。在陕西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有数千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繁衍生息,构成一道道群鸟翔集的自然景观;在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飞试验基地,两年间朱鹮从20只繁育到44只,验证着无定河流域生态的美好变化……目前,榆林全市分布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有404种,其中鸟类320种,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褐马鸡、大鸨、遗鸥、黑鹳、金雕等1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5种。每年春秋两季,数万只迁徙鸟类在榆林无定河、榆溪河、红碱淖、定边盐湖等河流、湖泊、湿地停歇繁殖。
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回报。榆林野生动物保护绘就的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图,是辛勤耕耘与持续付出的结果。近年来,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行动,采取动态修复湖心岛、24小时智能监测等措施悉心呵护野生动物。遗鸥孵化期间,保护区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对鸟岛及周边地区的巡查保护力度,借助先进的鸟类识别系统强化对遗鸥的智慧监测,为它们的栖息繁衍创造更加优质的环境。目前这片湿地已成为195种鸟类的家园,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达12种。
此外,榆林通过“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植树节”等生态节日的宣传活动,向公众宣讲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知识并发放宣传用品,推动公众从“旁观者”变为“守护者”,自觉抵制破坏野生动植物的行为,积极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非法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榆林市还建立健全了“全域覆盖、重点突出”的野生动物监测体系,围绕黄河沿线、无定河流域、红碱淖湿地等野生动物繁殖地、越冬地、迁徙地等生态敏感区域,设立标准化的监测站点,形成全市监测“一张网”、防控“一盘棋”。目前,全市共建成野生动物监测站点17个。
扎实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让活动进社区、进村镇、进企业、进校园,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野生动物的浓厚氛围,必将为齐心守护自然精灵,共建共享美好家园注入新动力,作出新贡献。
雷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