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风 |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榆林文化品牌注入持久生命力

来源:榆林网 时间:2025-05-09 14:32:18 编辑:王丹 责编:王丹

“五一”假期,榆林各大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市民游客纷纷走进文化场馆,在欣赏展览、参与体验活动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独特魅力,“博物馆热”成为榆林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亮点。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我国文博场馆人气高涨,人们在博物馆和古迹遗址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6049.19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879.87万,同比增长17%,创历史新高。其中陕西文博场馆接待游客达652万人次。塞上驼城“五一”假期民俗博物馆内游人如织,单日最高游客量近2000人,不啻为全国文博场馆人气高涨动人美图,增添了亮丽色彩。

“五一”假期文博场馆人气高涨,反映了公众对历史文化需求的显著提升,意义深远、价值不菲。首先,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博物馆与古迹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沉浸式体验让公众直观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认同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其次,深化社会教育与知识传播。文博场馆以实物、科技互动等形式普及历史、艺术与科学知识,弥补学校教育不足,推动全民终身学习,提升公民人文素养。再次,促发文旅融合与经济活力。文博热带动周边消费,形成“文化+旅游”新业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除此之外,文博场馆热彰显文博藏品的时代价值,助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是文化繁荣的缩影,也为社会进步注入精神动力。

文博场馆人气高涨,除了文博自身的价值,还离不开文博部门抱薪添柴、积极作为,为游客提供独特体验,最大限度溢出文博场馆的魅力和引力。榆林在这方面倾心倾情、倾力倾智。“五一”假期,榆林民俗博物馆推出“手摊千年味,劳动酿古香”为主题的传统技艺体验活动,博物馆工作人员通过细致讲解、现场演示、互动体验等方式,让游客系统了解摊黄的由来、发展以及制作过程,用双手感知传统技艺的温度。民俗博物馆以传统四合院民居体验为载体,以非遗传承、影视体验和复原生活场景为主要形式,策划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体验活动,与游客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约。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还推出“汉石遗韵 拓印传承”活动,市民游客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使用拓版、宣纸、墨汁等工具,完成鸟鱼抚琴图、狩猎、博弈等经典主题的拓片制作,在一拓一印间领略汉代文化的深邃魅力,让沉睡千年的汉画像石“活”在当代人的指尖上。可谓策展用心、活动用情。

特别值得点赞的,是为了提升客流高峰期的接待效率,陕北民俗博物馆不仅丰富和加强了讲解员的知识储备及业务水平,而且招募了“红领巾讲解员”,为游客提供免费讲解服务。与此同时,通过免费提供轮椅、雨伞、婴儿车及充电设备,在休息区提供书籍借阅和免费饮水等服务,努力提升游客舒适度。如此周到、细心、体贴的温馨服务,自然产生了“磁场效应”,释放出吸引打卡的感召力。

近年来,榆林通过深挖地域特色、创新互动形式、提升服务水平,将文博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动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城市文化品牌注入持久生命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榆林的独特文化魅力与蓬勃活力。市民王女士感慨地说:“在博物馆,孩子不仅动手体验了拓印技艺,还通过图案了解了汉代的历史故事。这样的活动比课本更生动。”游客发自肺腑的称赞和分享,反过来会成为文博场馆热的又一热源。

雷钟哲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