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农场孕育大梦想—记一位陕北汉子王向东的致富之路
来源:榆林网 时间:2025-04-27 10:52:06 编辑:王丹
4月25日,记者慕名驱车来到位于子洲县马蹄沟镇姜吴家沟村的现代化种养企业——世良家庭农场,感受那份久违的乡村田园风光。
还没到农场,就远远看到漫山遍野雪白的苹果花,连绵起伏、春色喜人。“世良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向东热情地告诉记者,这一大片果园占地有210多亩,约占三四座山头,主要种植苹果、核桃、西莓、红梅杏等,每年春天景色最好,各种花儿吸引着十里八乡的人们前来赏花拍照,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赏花地儿。
走进果园,记者详细地参观了解了农场的运作模式和农耕文化。据了解,这片果园是王向东1990年开始种植,土地面积从最初的二三十亩到2016年土地流转规模逐步扩大到如今的365亩;品种由最初的苹果、核桃,发展到如今的西莓、红梅杏、育苗以及黄芪、黄芩等多种农作物。
王向东介绍,该果园最大的特色是“林下种植”,就是在苹果树下种黄芪,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也是我赴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多次学习带回来的技术。实行果园套种后,每亩地多增收500元,在增加土地产出的同时还改良了土壤,实现了一季双收。这种新型种植方式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前来学习,累计发展果药套种800余亩。因为土地肥沃,土壤合适,光照充足,现在药材的长势非常喜人。
随后,记者来到家庭农场的另一处产业——生猪养殖基地。在进入养殖基地门前,一座十多平方米的消毒室呈现眼前。王向东告诉记者,所有进入猪场的人员都必须经过紫外线、消毒喷雾进行全身消毒,正因为严格的消毒措施,让整个养殖场躲过每次传染病,不受疫情影响。
2021年,在市、县、乡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的资金扶持下,王向东建成占地5亩,可存栏生猪2000多头的现代化猪棚四个,400立方化粪池一个。同时,王向东自主研发了一套“山地苹果肥水一体化系统”:利用养猪场粪污经过固液分离后,通过智能管网实现精准灌溉施肥。也就是猪场的粪水通过管道输送浇灌果园里的果树,这一做法较传统方式可节水40%、基本满足当下果园用水量,肥料水也使得苹果糖度提升2度,亩产增加15%,该项技术也获得子洲县农业系统的重点推广。
循环的农业模式,大大提升了综合效益。构建“猪—沼—果—药”生态循环链:猪粪发酵还田→苹果林下套种药材→药渣加工饲料,实现种养结合、一地多收,形成了“山地苹果+中药材+生猪养殖”的立体产业格局,实现了年纯收入5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世良家庭农场”的做法成为了当地百姓学习的榜样,经营模式为全县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也为西北干旱山区发展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富而思源,不忘初心。王向东深知,一个人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只有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才能让整个村子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近年来,他的家庭农场每年不定期雇佣本地50至70多岁的村民少则十多人,多则30余人来到农场务工,每年给大家发放工资十多万元,让村民们在家门口有就业的机会。同时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到农场里来,有的合作入股、有的参与劳作,还有的前来免费学习技术。
2022年他还成立了农业社会化服务队,购买打药、收割、割草、播种、拖拉机等十多台农用机械,为村民们提供低价机械化服务,从而带动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600多亩,带动户年均增收2.4万元。他的善心善举赢得了村民们的一致拥护和赞美,王向东本人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干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王向东的“世良家庭农场”先后获评“陕西省示范家庭农场”、“榆林市示范家庭农场”,本人也荣获“山区农业现代化产业带头人”、“产业发展先进个人”等多个荣誉称号,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标杆。
谈到未来的发展,王向东信心满怀,他告诉记者,今后将继续加大土地集中流转,扩大果园面积和品种、引入物联网系统,搭建电商直播平台、再建立一个羊场、一处杏子采摘园、一座冷藏库和一所“田间学校”,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来参观学习,让更多的村民劳动力参与进来,趁着当下大好的政策优势,把握机遇加油干,更好的造福乡亲,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贺利 张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