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中大熊猫”黑鹳在榆林安家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24 07:08:29 编辑:李强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11月19日,47只黑鹳以集群规模现身榆溪河畔。马腾 摄

初冬的榆溪河,一群身披墨羽、喙色朱红的精灵,或驻足静立,或低首觅食,肩背的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绚丽色彩……11月19日,47只“鸟中大熊猫”黑鹳以集群姿态现身榆林城郊的榆溪河畔,用灵动的身影为这座城市写下生态注脚。

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易危”物种,黑鹳对生存环境近乎苛刻:需水质清洁无污染、鱼虾资源充沛、周边有安全崖壁或树木可供筑巢。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境内黑鹳观测记录不足2000只,1998年和2021年两次被划分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在国内为候鸟,一般冬季到长江以南越冬,稀缺性与对生态变化的高度敏感性,使得黑鹳成为公认的“生态环境风向标”——它的出现与停留,直接反映着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十多年前,黑鹳在榆林还是“稀客”,仅在少数县区有零星迁徙记录。如今,这一局面已发生改变。

“这两年,我在黄河、无定河、窟野河还有榆溪河,都拍到过黑鹳。”市湿地和鸟类保护协会副会长、资深鸟类摄影爱好者杨继焱一边向记者展示手中的摄影作品,一边难掩自豪。照片里,不仅有黑鹳三两只栖息的画面,还有二三十只甚至更多数量的集群场景。更令人欣喜的是,靖边龙洲丹霞、府谷木瓜沟、神木窟野河等地已连续多年观测到黑鹳繁殖孵化。今年5月,府谷县木瓜沟一巢3只幼鸟成功出巢。“黑鹳已在榆林安家,以后大家见到它们的机会肯定会更多。”杨继焱的话语中充满期待。

候鸟何以成留鸟?市林业工作站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科长张彩霞认为,气候变暖带来的环境变化是客观因素,但关键还是榆林在生态保护上的“久久为功”。

“从零星出现到集群栖息,黑鹳的‘留居’是榆林系统性推进生态保护的成果体现。”张彩霞介绍,目前已知在榆林栖息的黑鹳数量约200只。作为与大熊猫、金丝猴同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黑鹳种群的稳定增长,直接反映出榆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正不断提升。

黑鹳的扎根繁衍,是榆林生态蝶变的一个缩影。目前,榆林植被覆盖率已从2000年的12%提升至36%,湿地面积达6.39万公顷,16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水清岸绿、鸟鸣鱼跃”的生态格局基本形成。

据了解,榆林相关部门将积极借鉴外地黑鹳保护的经验做法,深入开展黑鹳栖息分布、繁殖习性等专项研究,加强重点区域巡护力度,深化爱鸟护鸟宣传,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记者 马腾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