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智能”,榆林持续发力林草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为生态安全守住防线底线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18 13:24:12 编辑:康敬卓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从靖边县冯家峁林场“人防+固定监控”的精心守护,到榆阳区四里沙林区“高空瞭望+智能巡查”的立体升级,再到河口水库湿地“多维举措+精准管护”的生态护航,近年来,榆林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遵循,在林草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将“人防+技防”的管护措施贯穿生态保护全过程,切实守护好绿水青山。

“人防+智能”,筑牢林草管护防线

走进靖边县冯家峁林场,遇到在林间巡检的护林员。“我们巡护的面积大概有五六千亩,每天早上巡一次,下午巡一次,主要针对非法占用林地、乱砍滥伐、非法放牧的情况。”护林员贺彤向记者介绍说,如发现问题还可以利用手机及时通过防火系统直接上报。

不只是“人防”,林场还实现了“技防”。今年,冯家峁林场建立了森林资源管护平台,并设置21个摄像头,可覆盖60%左右的林区,延伸到七八公里以外。“摄像头监测能大大减少我们的人力。平台工作人员随时监测,如果发现情况,我们的巡护车辆、护林员就会立即出动。”冯家峁林场场长贾治鹏说道。

而在榆阳区城郊林场四里沙林区,一架无人机在智慧机巢启舱而出,实时捕捉火情、烟雾、热源信号,并将告警信息推送至铁塔视联森林智保平台。四里沙林场面积约3500亩,涉及榆阳区9个行政村,现已通过铁塔高点监控部署6台双光谱重载云台摄像机,配套的全自主无人机系统可实现自动巡航、智能分析、精准返航等全流程无人化作业,构建起“高空瞭望+无人机巡查”的立体防护网,极大地提升了林场监测效率与管理水平。

森林草原防火至关重要。“十四五”以来,榆林已建设重点林区防火道路1337公里、瞭望塔43座,并建成东北部、西北部森林草原防灭火监测系统。同时,选聘2582名生态护林员,健全完善县、镇防灭火工作机制,夯实森林草原防火各方责任,建立火情火灾月通报制度,形成了协同高效的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体系。

“双防融合”,守护野生动植物家园

“人防+技防”的融合管理,不仅为森林防火筑牢了坚固防线,更是保护野生动物的前沿“哨岗”。

走进位于榆阳区河口水库湿地,水面波光粼粼,岸边草木葱茏。“这里水域面积达20000亩,库容7000万立方米,兼具农业灌溉、防洪、养殖多重功能。每年春秋候鸟迁徙期都有上万只天鹅在这里停歇补充能量,场面十分壮观。”榆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林业高级工程师亢保庆说。

据了解,河口水库湿地于2008年被列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尾海雕、金雕、草原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天鹅、小天鹅等;还有多个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野生动物。近年来,为守护河口水库湿地生态安全,榆林市聚焦宣传引导、联动巡护、远程监控、鸟类救护四个重点,推行“人防+技防”融合保护模式,为野生动物打造了重要栖息地。

“我们通过做广告宣传牌、在街上发宣传资料、面对面讲解等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同时,我们与乡镇联合起来加强监测巡护,并通过安装摄像头进行远程监控,发现有非法猎捕鸟类或者干扰鸟类活动的行为及时进行制止。”亢保庆说。

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野生动物栖息的也越来越多。如今,朱鹮在无定河畔横山区白界镇黑峁墩村安家落户,全市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达到75种,其中一级20种、二级55种。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榆林建成4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划定多个省级重要湿地的边界范围;开展野生沙芦草抢救性保护,建立榆阳区麻黄梁、横山区韭菜沟等5个沙芦草保护区;开展野生草本植物调查,累计调查出254种野生植物;完成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记者 李志东 王疆瑜 见习记者 方慧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