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数字信用”建设成效显著 信用赋能 智惠榆林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01 14:59:01 编辑:李 娜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从曾经信用指数全国垫底到如今全省标杆,榆林通过制度保障、技术创新与场景拓展,完成了一场深刻的“数字信用”变革,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和营商环境的优化注入强劲动能。
数据支撑,全方位提升共享能级
榆林以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为契机,把打造“信用榆林”城市名片作为发展目标,成立了社会信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机制。同时,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开展信用承诺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形成了全链条、全覆盖的信用治理框架。
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榆林市数字信用建设指明了方向,做到“保驾护航”,能够让榆林市持续优化融资信用服务,为广大市民和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用应用和惠企服务。
在数字信用体系建设进程中,数据如同稳固基石,夯实发展根基。筑牢数据底座、构建科学建设体系,方能为数字信用智能化发展注入持久动能,推动其行稳致远。
市发改委坚持打好数据这个基础桩,健全公共信用信息常态化、制度化归集共享机制,有效拓展数据归集共享的广度与深度,与全市45个系统实现数据互通,汇聚信用数据超1.5亿条,接口调用量超1600万次,为开展信用监管、信用核查、信用应用便民惠企、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提供了强有力的坚实基础和服务支撑。
正是依托这些海量精准的数据资源,榆林在数字信用建设领域持续发力,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能级,在数字化改革攻坚、“信易+”场景创新拓展、政商关系提质优化等方面实现突破,为数字信用建设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注入强劲动能。
技术创新,多模式突出数字赋能
技术创新在数字信用的建设中至关重要,如同驱动系统运行的核心引擎,能够带领数字信用建设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为突出数字赋能,榆林聚焦信用数字化创新,提升数字信用服务质效,不断挖掘信用数据要素价值,首推数据治理“网格制”模式,大力推进“信用承诺一网通办”数字化改革,推动市县两级政务大厅全部实现行政许可、信用承诺数字化归集与无纸化承诺。同时,榆林市集成陕西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多CA证书互认系统,支持信用承诺“一次注册,多端登录”,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零跑腿”。同时,不断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功能,打破数字壁垒,解决了传统信用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让信用从“无形”变为“可感”。
技术的创新让“无形信用”通过技术载体转化成为服务民生、赋能经济的“有形力量”,不仅提升了政务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让市民朋友们感受到服务型政府的温度。
应用惠民,多场景提供守信激励
“当我把定位切换至榆林时,就可以在不同的地点领取信用激励,比如在这里可以领取0.99元的停车优惠券进行使用。”在榆林市“数字信用”应用场景推介会上,市信用办公共信用科科长李彬现场投屏演示如何使用“信用榆林”App。
这个App是以“桃花分”为依托,围绕市民衣食住行等场景推出了20多款“信易+”应用,包括“信易行”“信易停”“信易游”等,市民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进行守信激励服务的选择。
榆林还与天津、杭州等“12+”城市共同成立首个信用互认联盟,实现南北城市信用积分互认,即使在外地,也可实现各类信用激励共享。
同时,推动了“信易游”“信易行”互认、拓展“信易+”跨区域合作场景,营造信用“抬头可见,出门可用”的文明诚信大环境,让信用应用触手可及。另外,依托“信用榆林”App开通企业服务专版,上线了“企业一码通”应用,推出企业电子信用名片、电子徽章、评价、报告下载等功能,提升便民惠企服务成效。
“目前通过‘信用榆林’App守信激励服务,受益人群266万人、带动消费7255万元。”市发改委副主任白银喜介绍,“信用榆林”App已成为全国首款真正全面实现交互式应用的信用惠民App。
近年来,榆林还持续开展“诚信榆林”系列发布会、“红黑榜”公示、“信用专题课”等活动,形成长效机制,不断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引导,推动形成了“守信者荣、失信者耻”的良好风尚。
通过系列宣传活动,将“数字信用”的技术优势与“诚信榆林”的文化优势结合在一起,内外共同发力,朝着打造“信用榆林”城市名片的目标稳步前行。
记者 王红霞 张占林 见习记者 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