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刻在黄土地上的不朽诗篇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27 09:03:53 编辑:康敬卓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白面条条肉臊臊,我想你想成个半吊吊……”9月24日晚,清爽榆林“聆听·泥土的声音”——苏文演唱会暨清涧县中秋文化惠民展演现场,陕北民歌手苏文用纯正清涧方言演唱的《可想你哩》,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从《东方红》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再到《绿洲》,陕北民歌穿越烽火岁月,在当代舞台与市井街巷中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这不禁引人深思:在文化消费日益碎片化的今天,为何这些诞生于黄土高原的朴素歌曲能够突破时空界限,持续拨动不同时代人们的心弦?
陕北民歌的不朽魅力,源于其与土地血脉相连的生存智慧。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道路崎岖又重重阻隔,高亢的歌声既是与山壑对面交流的方式,更是对抗生存困境的精神铠甲,民歌在这里不是艺术装饰,而是民众与严酷自然对话的生存工具。过去,无论春种秋收,还是运送旅行等诸多事宜,几乎都离不开牛马驴骡这些牲畜。对于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牲畜,人们爱护备至,总是非常亲切地称它们为“牲灵”,好像这些牲畜如人一般有觉悟、有灵性。黄土高坡的人们笑对人生,用生活实践创造出民歌《赶牲灵》。而类似《赶牲灵》的诸多民歌,无疑反映出陕北人个体命运与地理环境的深度绑定,这种从黄土地生长出的坚韧与乐观,构成了陕北民歌最深沉的文化底蕴。
陕北民歌是一部用旋律书写的民间史诗,记录着普通人的生命节律与情感密码。不同于手工艺品的精雕细琢,陕北民歌以近乎本能的创作方式,捕捉着生活最原始的脉搏。农耕时的《祈雨调》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爱情里的《兰花花》倾诉着真挚的情感。这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表达,使民歌成为人民群众自我表达的最直接载体。每一首民歌都是一扇窗口,透过它我们能看到一个时代、一域生民最真实的生活图景与心灵世界。
陕北地处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界带,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民歌独特的文化基因。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的音乐元素,与中原汉族的小调曲牌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既有北方豪迈又具中原婉转的独特风格。多种艺术形式的交融使陕北民歌成为一个开放的音乐系统,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与适应性,为其跨地域传播提供了先天条件。
步入信息时代,陕北民歌再次展现出惊人的文化融合性。谭维维等音乐人将信天游与摇滚乐巧妙结合令人耳目一新,王二妮等民歌手通过音乐舞台与电视网络让民间音律走进都市客厅,年轻用户在短视频平台用方言翻唱民歌引发热潮。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成功对话,揭示了陕北民歌永葆青春的核心密码——既保持着文化根源的稳定性,又具备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正是这种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让陕北民歌始终走在历史舞台的前沿。
陕北民歌的不朽生命力,本质上源于其作为群众文化基因的独特构成。它是土地生长出的哲学、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是民族交融的结晶、是时代精神的回响。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经典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民族血脉中的活态基因。这或许就是陕北民歌穿越时空的秘密:它承载的不仅是音符,更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最本真的生命态度与文化密码。
在黄土地的沟壑峁梁间,一声高亢的信天游刺破苍穹,那豪放粗犷的旋律仿佛从未被时光侵蚀。现如今,黄土地上的信天游之所以能越唱越响亮,是因为它唱的不是过去,而是永恒的人间烟火与生命律动。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只要还有人在生活、在劳动、在爱恋……民歌的种子就会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新的花朵。
作者 邓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