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墕头红”的盖头来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27 09:03:15 编辑:康敬卓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深秋的风刚掠过陕北的山峁,绥德县义合镇墕头村就被一股甜香裹住了。沿着蜿蜒山路往上走,漫山的苹果园像打了层胭脂,一个个红灯笼似的苹果挂在枝桠上,风一吹,叶缝里漏出的光便在果面上跳跃,连空气里都飘着苹果散发的香气。我踩着田埂上的蒿草往前走,恰逢几位果农正摘苹果,筐里的果子堆得冒尖、红得透亮,咬一口脆生生的,果汁顺着指缝往下滴,甜里带着点山地特有的清冽——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墕头红”,是墕头村人捧在手里的“金疙瘩”,亦是该村副主任、合作社理事长田俊莲带着乡亲们种出来的“好日子”。

说起“墕头红”的由来,得先提这山地的好底子。墕头村坐落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海拔高、光照足,昼夜温差大,土层里还藏着腐殖质,正是苹果生长的“宝地”。可前些年,这“宝地”却没长出“好钱景”。那会儿村民们各家种各家的,品种杂、管理乱,熟了的果子要么烂在地里,要么被一些商贩压价收走,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田俊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年前,她就揣着自家攒的上万块钱,去山东还有陕西的苹果主产区学习。人家的果园里,统一的品种、规范的修剪、标准化的施肥,果质优良,比墕头的苹果贵出好几倍。那时,她心里就一个念头:“咱墕头的山好水好,咋就不能种出好苹果?”

2008年,田俊莲联合村里的苹果种植大户一起成立绥德县农副产品购销专业合作社,对苹果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购销。可改变哪有那么容易,一开始召集村民入合作社,没几个人响应。“咱种了一辈子苹果,还能不如一个女人?”“入社也可以,可赔了算谁的?”她没急着辩解,而是先把自家的果园改成了“试验田”。她按照学到的技术,给果树拉枝、疏花、套袋,还特意从外地引进了“红富士”“瑞阳”“秦脆”等优质品种。那年秋天,她的果园里结的果子比别家的大一圈,红得更匀,甜度也更高,一下子就打开了销路。这下,村民们的眼睛亮了,纷纷找田俊莲要求入社。

这时,田俊莲为合作社成员立下规矩:合理规划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她请专家来村里讲课,手把手教村民疏果、施肥;自己跑遍周边的农资市场,争取最优惠的肥料和农药。 2017年,她注册了“墕头红”商标,后来又陆续申报获得“生态原产地产品”和“有机转换认证证书”,墕头村的苹果产销由此迎来新的转机。

“墕头红”拿到了“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的认证,这可是陕北山地苹果里少有的荣誉。认证下来那天,田俊莲抱着证书在果园里哭了,眼泪滴在苹果上,和露水混在一起,亮晶晶的。有了这些认证,“墕头红”的路子更宽了,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国外,“墕头红”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村民们的腰包鼓了,盖新房的、买农机的、供孩子上大学的,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不少人回来了,跟着田俊莲学种苹果,说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比在外打工强。

今年中秋节,我去了墕头村。刚到村口,就听见幸福院里传来笑声。推门进去,只见田俊莲正系着围裙包饺子,案板上摆着白菜猪肉馅,旁边几个妇女跟她一起擀皮、捏褶。院内的桌子上,摆着刚摘的“墕头红”,还有月饼和瓜子。老人们坐在房前晒太阳,有的帮着剥蒜,有的唠着家常,笑得合不拢嘴。“俊莲这娃,心细着咧!知道我们这些老人爱吃饺子,每年中秋都给我们办饺子宴。”78岁的孙伯伯手里拿着个苹果,边吃边说,“以前哪有这日子?现在不仅收入高了,还能和老伙计们一起过节,舒心!”

村党支部书记刘斌向我介绍,这些老人以前的日子苦,现在日子好了,就得让他们享享福,村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多亏田俊莲出力,她既是村里的大能人,又是支部的好后盾。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老人们吃得真香。田俊莲还忙着给老人添饺子,不停地叮嘱“慢点吃,别烫着”,那模样像极了家里的闺女。

饭后,我要走了。田俊莲送我到村口,指着漫山的苹果树说:“你看这‘墕头红’,不仅红在果子上,更红在咱村民的心坎里。这些年创业也经历了不少辛苦,但只要能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我苦点累点都值。”清爽的风吹过果园,叶子沙沙作响,苹果在阳光照耀下红得更艳了。我忽然明白,这“墕头红”的盖头下,藏着的不仅是甜美的苹果,更是一位巾帼致富带头人的担当与情怀。放眼远眺,黄土高原上正展现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墕头红”的故事还在继续,田俊莲依旧在山路上奔波,忙着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忙着拓展销售渠道,忙着让更多的乡亲过上红火的日子。她就像这山地里的苹果树,把根扎在黄土里,把甘甜留给乡亲们,让“墕头红”的香气飘得更远、更久。

作者 赵山学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