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沉下去”方能采写出好新闻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08 08:29:42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当我们读到各类媒体报道的新闻时,有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种读起来像隔着玻璃看风景,满是冰冷的框架和套话,看后一句记不住;另一种却像有人坐在你对面聊天,字里行间都是烟火气和温暖——这背后,差的正是“走出去”的采写和“沉下去”的用心。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新闻采写最该警惕的,是把“坐在办公室拼材料”当成常态、把“听二手消息写稿”当成捷径,真正的新闻从不是坐在办公室依靠键盘敲出来的,而是用脚“走”出来、用耳朵“听”出来、用心“写”出来的。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好的新闻首先要“扎进泥土里”。没有脚踩大地的采访,就没有打动人心的鲜活故事。生动的细节、立体化的场面,可拉近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这就需要记者身在现场去挖掘、去观察、去聆听、去感受,不仅要有风雨无阻的坚毅,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点”的眼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方能采写出情感饱满、彰显温度的好新闻。

比如,获得中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神山村三日》。记者们深入江西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开展为期三天的沉浸式采访,在这三天内,他们吃住都在村里,与村民面对面座谈,通过走访、观察、体验等方式,采到了暖心感人、生动鲜活的好故事。新闻的生命力在现场——只有踩过采访对象走过的路,见过他们真实的生活场景,才能写出带着呼吸感的文字,让故事“立”起来。那些带着露水、沾着泥土的文字细节,才是新闻的“灵魂”,才能让读者隔着屏幕都感受到真实的力量。

另一方面,“沉下去”首先要求守住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性”永远是新闻的生命。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新闻,背后都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较真。采访时会追问“具体是哪月哪日几点”“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写稿前会核对每一个信息来源,哪怕是一个地名、一个人名,都要反复确认。因为好新闻不仅是跑出来的,同时也是“抠”出来的——多跑一公里,多问一个为什么,多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才能让每一个文字都站得住脚。因为,新闻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责任,一旦失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坚守真实,捕捉细节,新闻才能彰显其最大的价值。

此外,新闻采写要会“讲好故事”,好的故事胜过千言万语。重大的主题报道,从来不是靠空洞的口号堆砌,也不是靠华丽的词藻装饰,而是藏在平凡人的生活里。比如报道县域“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可以先聚焦某个村民和某个村进行特写,将产业、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具象化,以生活环境、自然景观来描写变化,让人物说话,让真实数据和具体举措来支撑主题。这样的视角与写法才能让新闻“有血有肉”。

说到底,新闻采写不是冷冰冰的“信息生产”,而是有温度的“情感传递”“价值体现”。别让键盘代替脚步,别让套路代替真诚,只有真正走进采访对象的生活,沉浸式体验,敏锐地观察,才能写出“有温暖、有真情、有深度”的好新闻。

作者:张丹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