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雅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08 08:28:00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今年的立冬,没有骤然的寒风来袭,倒像是谁不经意间在天地这口大缸里,滴入了一滴名为“清寒”的墨,它悠悠地氤氲开,染透了一切。
午后,阳光明晃晃地照着,却没有了分量,像陈年的宣纸,光在那儿,暖意却溜走了。风收敛了秋日的豪放,变得斯文而通透,凉飕飕地贴着地皮扫过来,卷起几片金黄焦脆的落叶,“沙沙”的声音干爽利落,是冬日里独特的声响。
街巷的景象也跟着变了味儿。夏日里那些飞扬跋扈的色彩——招摇的霓虹、鲜亮的裙裾,仿佛都被这清寒过滤了一遍,沉静了下来。行人大都穿起了深色的外套,步履从容。路边卖烤红薯的炉子,成了最暖人的景致。那赭色的泥炉膛里,冒着丝丝缕缕的白气,带着一股焦甜的香气,蛮横而又亲切地钻进鼻腔。摊主揣着手,眯着眼坐在小凳上,并不高声吆喝。这香气便是最好的吆喝了。花上几块钱,捧一个在手里,滚烫的,沉甸甸的,像捧着一小颗温暖的太阳。小心翼翼地掰开,金红瓤子里冒出的热气,瞬间模糊了眼镜片,一口咬下去,那甜糯直烫到心里去,浑身的毛孔都似乎舒张开来。这俗世的、热烈的甘甜,竟是抵御初寒最有效的利器。
这立冬的“雅”,似乎就藏在这由动入静的转换里。自然界是安静了,虫鸣匿迹,绿叶辞枝,天地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淡墨小品,留白多了,意境也就远了。而人间的烟火,却因此显得愈发浓郁。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的窗口渐次亮起灯光,那光是暖黄色的,在薄暮冥冥中,像一颗颗被小心翼翼捧出的明珠。我们仿佛能听见里面传来的锅铲与铁锅碰撞的“锵锵”声,能闻到炝锅的葱花爆出的焦香。这是一种扎实的、可触摸的温暖,是“家”这个字眼在冬日里最具体的体现。
古人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这“藏”,真是极妙。藏的不仅是粮蔬果实于地窖,更是将春的萌发、夏的奔放、秋的丰饶所耗散的心神,一点点收敛回来,藏于这安谧的、属于自己的屋檐下。于是,立冬的夜晚,便格外适宜做些“藏”的事情。沏一壶酽酽的热茶,看卷曲的叶片在杯中舒展开,氤氲的茶香与窗外透骨的寒气,隔着一层明亮的玻璃。或者,翻一本闲书,让思绪跟着文字漫无目的地游走。白日的种种纷扰,此刻都被关在门外,心像一枚终于归匣的玉,温润而安定。
故乡在立冬这一日,是要“补冬”的。母亲总会起个大早,去集市上挑一只肥嫩的母鸡,配上黄芪、当归、枸杞几味药材,在小炭炉上用瓦罐细细地煨上大半天。那汤的香气,能弥漫整个老屋,醇厚而绵长,带着一股药香的甘洌。那时不懂,只觉得好喝。如今想来,那哪里只是一碗汤,那分明是长辈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家人的呵护,都一同炖煮进这漫长的光阴里了。那是让身体和心灵一起“藏”暖的智慧。
夜更深了,窗外万籁俱寂,只有远处偶尔传来一声模糊的汽车鸣笛,像投在深潭里的一粒小石子,漾开几圈涟漪,旋即又恢复了平静。我立在窗前,看着玻璃上自己模糊的映像,与窗外的夜色重叠在一起。心是满满的,也是空灵的。
这立冬之雅,便在这冷暖交汇的刹那,在这喧嚣与静谧的边界,更在这人间烟火的暖意与内心沉静的清欢之间。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安顿,不是逃离寒冷,而是为自己生起一炉暖暖的、不息的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