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暮色中遇见季鸾先生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08 08:24:34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踏入季鸾公园时,暮色四合,远山如黛,夕阳正将最后的金晖洒向榆林古城。深秋的柳叶簌簌落下,铺就一条静谧的路,引领我走向公园深处。就在这片苍茫里,我遇见了张季鸾先生——不是冰冷的铜像,而是一个穿越百年依然鲜活的灵魂。
先生静坐于暮色中,目光依然如炬。我驻足凝望,恍惚间仿佛看见1926年天津的早春,37岁的他临危受命,在租界狭窄的编辑部里昏暗的灯光下。窗外是军阀混战的枪声,他却铺开稿纸,写下“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八个大字。油墨未干的创刊词里,他写道:“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字字千钧的誓言,不仅是职业信条,更是用生命践行的契约。在往后十五年的主编生涯里,他因批评时政收到过恐吓信,也因揭露真相面临停刊危机,却始终让《大公报》如寒夜中的孤灯,照亮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那些发黄的报纸合订本里,至今还能触摸到一个报人滚烫的初心。
傍晚的风掠过树梢,我听见他在抗战烽火中写《我们在割稻子》的声音。那是1941年最艰难的夏天,重庆防空洞外敌机轰鸣,他却在烛光中写下这篇注定载入史册的社评。“早割稻一天,多增一分实力”,几个字背后,是他在河南灾区亲眼所见的饥馑,是他与农民同坐田埂时沾染的泥土。他将笔化作刀枪,将报纸变成战场——《给东北同胞》《勉沦陷区民众》……每一篇都是射向黑暗的子弹。
暮色渐浓,铜像肩头落了几片枯叶,季鸾先生仍眉头轻蹙,眼神却永远坚定。记者节又至,作为年轻记者,我们常在流量与真相间徘徊,在时效与深度间挣扎。但此刻,在季鸾先生的目光里,我找到了答案:新闻的尊严,从来不在点击量里,而在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字里,在那些为苍生和土地说过的话里。他“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的教诲,让我知道:新闻不只是记录,更是一种修行——修正直之德,行公义之事。
离园时华灯初上,榆林城的灯火如星河倾泻。先生依然静坐园中,看着他深爱的土地和后来者。我知道,他守护的不只是一段报业传奇,更是一盏不灭的明灯,他那“不随声附和”的执拗、“不锦上添花”的清醒、“不趋炎附势”的骨气,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晨钟暮鼓,警醒着每一个手握笔杆的人。
这个记者节,祝愿我们都能像季鸾先生那样,以笔为舟,以心为灯,在时代的激流中,做一个清醒的摆渡人。
作者: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