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情愫

来源: 时间:2025-11-06 08:32:12 编辑:张倩 责编:王丹

我的故乡在毛乌素大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沙沟里——神木市锦界镇瑶镇村。全村总共400多人,现在村里常年居住人口不到100人,年轻一代几乎全部外出工作或经商或打工。别看村子不大,但影响不小,曾经是区、乡镇政府所在地,在20世纪90年代前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有“瑶镇”二字,那时共和国的版图能把一个小村庄标注上去的屈指可数,说起来故乡人至今还引以为傲。

瑶镇村在小河下游,中上游是河则沟村(十年前两村合并,村名定为瑶镇村),小河的发源地在长胜采当村。沟的南北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沿北沙梁边缘有条小河,河水最终流入秃尾河。

故乡那条蜿蜒的小河如一条纤细的绿绸带,柔柔地铺展在黄褐色的土地之间,它清澈见底,水草如碧色丝带轻舞,细小的鱼儿穿梭其间,宛如浮动在透明琥珀中的精灵。

小河是村人的命脉,是一部流淌着村人生计、哺育着村人生命的不言史书。晨光熹微,村妇们已挽起裤脚立于水畔,捣衣声此起彼伏,如唤醒村庄的序曲;傍晚斜阳熔金,孩子们赤足在浅滩里嬉闹追逐,水花溅起片片碎金,嬉闹声荡漾在岸边。春种、夏管季节,河水便被牵引着流进干渴的田地,禾苗抽节拔高,青翠欲滴,小河的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渗入了每一粒泥土的肌理深处。

小河虽小,但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偶逢降雨量特别多的年份,河水便挣脱河床,如黄龙肆虐。那时浊浪翻腾,河床被沙子淤平,洪水夹带黄沙淹没了田野,咆哮着宣泄它深藏的力量。然而水退灾过,故乡人们的首要任务是堰河,当年堰河的材料是柳椽、沙蒿和沙柳等,男女老少从十公里开外的沙漠砍柴背沙蒿,用柴草把河水挡在靠沙梁的河床,用水加人工的力量把河床淤埋的沙子拉走。有几年春夏秋堰住的河,到了冬天,因结冰,河水冲出河堤漫向耕地,整条沟变成冰滩,成了天然滑冰场。我们用自制的土冰车,在冰滩上放飞自我,经常坐或站着冰车上下学,比步行快了很多。到了春天,又要砍柴堰河,开挖排水壕,把地表水排入小河,它只管自己流着,仿佛自洪荒以来便这般流淌,既无起始,亦无终结。

岁月流逝,沙沟南北一望无际的大沙漠,经过人们几十年的不懈奋斗,广袤的沙漠逐渐染绿,沙柳、沙蒿、柠条、沙打旺、杨树、柳树、松柏树等乔木、灌木等把昔日的荒漠变成绿洲。如今,浇灌农田已不用河水,承包土地的老板采用最先进的渗灌,故乡人也不从河里担水,家家户户都用上了从机井里抽上来的安全可靠的自来水。小河水全部流入秃尾河中游的采兔沟水库,派上新的用场,成了榆神经济开发区清水工业园区的工业用水,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现在,村人依然眷恋着河岸,步履常至。老者提着小凳静坐岸边,凝望着流水,目光深长,仿佛那流动的正是他们已逝去的青春;孩子们在浅滩上追逐跳跃,一如往昔,笑声落进水中便随波远去了。这河,早已超越了实用之河而成为村庄精神之河。它流淌的,不再是单纯浇灌田亩的水,而悄然化作一种脉脉无声的陪伴——人们于此汲取慰藉,也于此安放乡愁,如同大地在静默中收容所有回响。

陕北十年九旱,村子有小河和秃尾河,不怕旱,只怕涝。按说这样的条件不应该受饿,可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小村庄总是在饥饿和贫穷中挣扎。如今重返故地,恍如隔世。风沙已然退场,新房林立,仿古屋檐下,户户丰足,人人安稳。年轻人如春水般涌向城镇、工厂,村里只余老者,守着经营的小店,日子竟也蒸腾出炊烟的热气。村中的土地尽数流转,在别人手中结出更甜的果实——村民年年坐收分红,生活如同添了油的车轮,日日向前奔。

村里新建的养老院,是岁月给予的温柔回响。七十岁以上老人自愿入住,酒店般的房间,冬有暖气夏有空调,雪白的卫浴洁净如新。每月只需150元,一日三餐便有了着落,饭菜日日变换,每周竟不重样,每日更有肉香浮动席间。过去缺衣少食的困窘,如今竟成了饭桌上寻味的笑谈。

生活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免费医疗实行,故乡人都老有所养,寿命也大幅增长,活到八九十岁都不稀罕,如今健在的90岁以上老人超过10人。有不少能自食其力的70岁以上的老人不进养老院,居家养老,自由自在地生活。家家有存款,户户建新房,人人有钱赚。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新农村,主体工程年内完工,根据村民需要,有的建一层,有的建两层。故乡的巨大变化,我当年做梦都没敢想,真为故乡变得越来越好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所谓故乡巨变,并非推倒重来,乃是深埋的生机在厚土之下辗转终得破土。那些被风沙磨硬了筋骨的日子,终究酿成了今日的醇酒;土地流转后结出的红利,和养老院飘出的饭菜香气,一起沉淀为温厚的底气——原来干涸深沟里,也能掘出汩汩暖泉。

故土上的风沙依然在记忆中呼号,可那声音再不能遮蔽眼前的笑语。村头那些老杨树,公路沿线的松柏树,它们粗糙的皮肤上刻着往昔的贫瘠沟壑,如今却映照着水泥院落里舒展的眉头与焕然的新居。这新生并非凭空而降,是深埋于冻土下的无数渴盼,终于拱破了岁月那层硬壳——原来再贫瘠的土地,只要根须尚存,终能等来春风的唤醒;那被生活压弯的脊梁,亦能在暖阳和丰足中,一寸寸重新挺立。故乡人的生活今天已达小康水平,故乡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当信天游唱起时,我仿佛又回到童年,看见那个趴在院外沙坡上玩耍的小男孩,听见母亲呼唤回家吃饭的声音……

高建华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