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文学领路人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0-30 08:52:28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今年9月,澎湃新闻上一则消息让我瞬间僵在原地——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资深编辑周明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震惊过后,无尽的悲痛翻涌而来,这位改变我人生轨迹的文学领路人,就这样与世长辞。

我与周明先生的交集,始于2009年秋。彼时,他担任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学会会长,随中国作协报告文学采风团来到陕西定边。同行的还有蒋子龙、徐刚等知名作家,而我只是一名怀揣文学梦的本土文学爱好者,却幸运地得到了参与此次采风座谈的机会。

记得当时,我鼓足勇气将自己写的几篇散文递到周明先生面前,既期待又忐忑。他没有丝毫架子,接过文稿便认真读了起来,时而点头,时而在纸上轻轻标注。读完后,他拉着我坐在田埂边,逐段分析文章的亮点,也耐心指出需要修改的语句。当谈到一篇散文时,他眼神发亮,说:“散文的精髓在于‘形散而神不散’,辞藻不必华丽,但主题一定要鲜明,字里行间得有思想、有温度。”

我趁机和他聊起自己对散文的热爱,说特别喜欢冰心和铁凝的作品,尤其是对铁凝的《哦,香雪》印象深刻,觉得文字朴实却满含真情,场景与心理描写更是细腻动人。没想到这番话竟让周明先生眼中泛起光,他笑着说我们有相同的感悟,还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道:“多看好文章,多写身边事,坚持下去一定能成。”末了,他郑重地告诉我:“你写得很好,我看好你。等我回北京,就给你寄中国散文学会的会员入会申请表,正式邀请你入会。”

那一刻,我激动地说不出话,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只能一个劲儿地点头。这份突如其来的认可,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迷茫的文学之路。

采风活动结束后,组委会出版了《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采风文集》,我的几篇散文有幸被收录其中,包括那篇得到周明先生肯定的《我那流浪汉爷爷》。捧着文集的那一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文字被看见、被认可了。

同年11月的一天,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寄到了我手中。拆开信封,一张泛黄的信笺映入眼帘,上面是周明先生亲笔写下的字迹,遒劲有力又满含温情。信里,他提起在定边的日子,说很喜欢这片土地的质朴与热情;随信附上的,还有一张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入会申请表。信中,他特意叮嘱:“表格填好后,按信封上的地址寄给学会办公室,会长会讨论审批。”信的末尾,他写下“努力工作,茁壮成长”八个字,简单的话语,却让我感受到了父辈般的关怀与期许。

从那以后,每季度我都会收到中国散文学会寄来的刊物——起初是报纸,后来改成了32开的小册子。每次收到刊物,我都会逐字逐句地读,仿佛能从字里行间看到周明先生的身影,听到他的谆谆教诲。我也牢记他的嘱托,工作之余笔耕不辍,散文陆续发表在《榆林日报》《金秋》《陕北》《定边报》等报刊上,文学梦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慢慢生根发芽。

正是因为周明先生的引领与鼓励,我才坚定地走上了文字工作的道路,后来成为一名史志工作者,还兼任编辑。 2016年,我被抽调至县委组织部撰写网评,起初毫无头绪,几次想放弃时,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周明先生当年鼓励我的话语。我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多篇网评文章发表。

网评工作结束后,凭借突出的工作表现,我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此后,我更加勤勉,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学习提升,始终冲在前面,撰写的党史论文也多次得到省市上级部门领导的肯定。

如今回望,我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周明先生当年的那句鼓励、那份认可。是他,用温暖与信任为我打开了文学的大门,让我凭借文字改变了人生轨迹。得知他逝世的消息后,我无数次提笔想写点什么,却总因悲痛难抑而无从下手。直到今日,心绪渐渐平复,才终于写下这些文字,千言万语终究化作一句:恩师周明先生,一路走好,您的精神与教诲,将永远在我心中铭记。

作者:李荣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