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一曲民族精神的永恒交响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9-15 09:14:44 编辑:张倩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八十多年光阴流转,硝烟虽已散尽,但黄河的怒吼依然在民族记忆的深处轰鸣。当《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熟悉的旋律再次响起,时光仿佛倒至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黄河大合唱》是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御外侮的精神旗帜。这部诞生于民族存亡之际的音乐史诗,不仅是艺术的巅峰,更是中华民族不屈意志的音乐丰碑,以其磅礴气势穿越时空,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民族在绝境中迸发的精神伟力。

1939年,在陕西延安一个窑洞的昏暗油灯下,诗人满怀抗日救亡的悲愤书写黄河的怒吼,音乐家以满腔热血为民族抗争而谱曲。光未然与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本身就是一个奇迹,纵然在最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依然能够创造出这样辉煌的精神作品。这部音乐巨制中的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侵略者的愤怒、对山河破碎的痛楚、对民族未来的憧憬。

《黄河大合唱》以音乐语言构建了一座中华民族的精神堡垒。从《黄河船夫曲》中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呐喊,到《保卫黄河》中万众一心保卫家园的誓言;从《黄水谣》中控诉日寇侵略导致的流离失所,到《怒吼吧,黄河》中向全世界发出的抗争强音——这部作品用歌唱的方式“勾画”出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它之所以能够穿越八十多载岁月而依然震撼人心,正是因为它展现出我们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精神气质:在压迫面前永不屈膝,在困境之中永怀希望。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它通过母亲河发出的“怒吼”表达出中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与意志以及“中国定不会亡”的坚定信念。这部作品迅速从延安传到全国各地,成为凝聚抗战力量的重要精神纽带。作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付出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夺取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然而日本从来都不敢正视历史,不认罪悔罪,甚至呼吁欧亚国家不要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这种妄图掩盖历史真相和推卸责任、洗白自己的言论,美化侵略战争的“狺狺狂吠”,此等失道寡助行径终将沦为历史的笑柄。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加需要从这段不屈抗争的历史与这首不朽的民族颂歌中汲取精神力量,让黄河的怒吼永远回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让伟大抗战精神的光芒永远照亮中华民族的前行道路。

邓聪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