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转折——从“李得胜”到“毛泽东”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8-20 09:55:40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主席本着“放弃一个延安,换取整个中国”的战略考量,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艰辛历程。

3月29日至30日,毛主席在清涧县枣林则沟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讨论中央机关行动问题。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会议之后,为了便于行动,中央机关人员按照军事编制组成4个大队,一大队为直属队,二大队负责情报,三大队为通讯电台队,四大队为新华社,统归“直属司令部”指挥。为了安全起见,随行的中共中央领导人都用化名。毛主席说:“我们一定得胜,我叫李得胜。”周恩来说:“革命事业必定成功,我叫胡必成。”任弼时说:“我叫什么呢?”毛主席说:“你是司令员,就叫史林;定一同志是政委,就叫郑位吧。”为了保密,“直属司令部”代号“三支队”(后又改称为亚洲部、九支队等)。

8月16日,毛主席率部进入佳县,当晚冒雨转移到佳县佳芦镇的曹家庄村。当时毛主席和党中央面临异常危险的局面,国民党军刘戡、董钊、钟松所部南北追击,相距只有百里。如南北两敌会合,向东封锁黄河渡口,并控制无定河及米脂、佳县一线,中共中央机关和西北野战军将被挤在佳县、米脂、榆林三地间南北15公里、东西20公里的狭小地带。这里之北是茫茫沙漠,之东是滔滔黄河,西、南是无定河和国民党军。但是毛主席却坚定而深情地说:“现在是历史转折的关头,党中央要为人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夜晚,在曹家庄村的窑洞里,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经过激烈讨论决定:中共中央不过黄河,继续留在陕北。同时,西野急电毛主席和中央军委,请中央机关向佳县以北转移,靠近主力。

8月17日拂晓,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机关离开曹家庄村。由于暴雨致使佳芦河暴涨,难以徒涉,他们改变原定渡河计划,沿河西岸北行,抵达白龙庙村后休息了一晚。 18日,冒雨抢渡五女河,于傍晚到达杨家园则。 19日上午离开杨家园则,下午到达佳县梁家岔村。

来到梁家岔后,毛泽东没有顾得上休息,即到距此10多里山路的西北野战军指挥部驻地佳县官庄乡前东元村主持召开军事会议,和彭德怀部署沙家店战役事宜,晚上返回。

8月20日凌晨,毛主席住的梁家岔村窑洞里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他大步走到电话旁,电话里是西北野战军司令彭德怀的声音:“你是李得胜吗?”

“不,我是毛泽东!”

“我是毛泽东。”这坚定、沉着、铿锵有力、饱含着信心和力量的声音,使周围的同志又惊又喜。这声音,就像一声春雷,炸开满天乌云,催动万木复苏。这是转战陕北发出的最强音,注入的强心剂。自从枣林则沟会议之后,毛泽东一直使用“李得胜”这个代号。今天,在佳县梁家岔村小小的窑洞里,他第一次公开使用真名。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地方,一句“我是毛泽东”足以。这说明他对沙家店战役胸有成竹、胜利在握,体现了他总揽全局、果断决策、洞悉敌我的高超军事思想,说明战争形势已经到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时刻。

电话那头,彭德怀向毛泽东报告:“我军按预定时间进入阵地,钟松已被包围。”毛泽东听了,大声地说:“好!”他挥动着他那扭转乾坤的手,好像不是在讲电话,而是在向厉兵秣马的英勇将士们亲口下达出击命令:“和全体指战员讲清楚,这是对整个战局有决定意义的一战。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敌人,不让一个跑掉!”

从深夜到凌晨,从天明到日落,梁家岔沙家店战役总指挥部和前东元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总部往来电话、电文不断,一道道作战指令从这里发出,一封封红色电文从这里传递。战至黄昏,西北野战军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三十六师师部及一六五旅、一二三旅,共毙伤俘敌6000余人,俘第一二三旅旅长刘子奇。从米脂沙家店、常高山到佳县前东元、梁家岔,欢呼胜利的口号,响彻了陕北高原。

沙家店战役的胜利,扭转了西北战局,基本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西北的重点进攻,西北人民解放军从此由内线防御转为内线反攻。中共中央高度评价这一仗对全国战局的重大意义。 8月21日,中共中央在《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整个军事形势转变》的指示中指出:“经此一战,局势即可改变,利于陈谢南进。”8月23日,西北野战军在佳县官庄乡前东元村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到会向指战员们祝贺胜利。毛泽东说:“沙家店这一仗确实打得好,对西北战局有决定意义,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用我们湖南话来说,打了这一仗,就过坳了。”会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彭德怀陪同下,在前东元村的制高点留藏圪垯视察了歼灭整编第三十六师的战场。

1988年4月,当时任西北野战军副政委的习仲勋在转战陕北胜利40周年发表的文章《英明的决策,伟大的胜利》中回忆道:“毛主席亲自用有线电话指挥了沙家店战役。”“沙家店战役的胜利,成为我军进入反攻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沙家店战役胜利之后,8月23日,中央机关移驻佳县朱官寨村并在此居住29天,其间毛泽东先后起草90多份电文指挥各路大军。一个个英明的指示,一件件重要的部署,从朱官寨飞向前方。全国各个战场连锁反应,大反攻的高潮来了。北起黄河、南抵长江、东自滨海、西至汉水,强大的人民解放军纵横驰骋,有如风卷残云。正如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深情地说道:“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拨开历史的烟云,峥嵘岁月向我们缓缓走来,我们再次聆听这段波澜曲折的革命故事,牢记伟大领袖的谆谆教诲,弘扬和传承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在新的时代,奋力创造促进高质量发展、切实为民服务的新业绩。

从“李得胜”到“我是毛泽东”,经历4个多月的艰苦转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运筹帷幄,取得了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陇东三边战役以及榆林、沙家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实施以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开创新的中原解放区为主轴的“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央突破”的战略部署,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领导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血肉相连,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屈晓宁 方拥军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