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铸山河,正大书风激荡时代回响 ——张胜伟书法作品展开幕侧记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23 08:42:55 编辑:李强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7月19日下午,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中国美术馆一楼大厅内人声鼎沸,墨香涌动。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陕西省文联、西安美术学院、榆林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张胜伟书法作品展在此盛大启幕。京内外书法名家、理论翘楚以及众多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书坛盛事。

张胜伟是榆林子洲人,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在近四十载的书法求索中,他的艺术才华与不懈努力终获书坛瞩目,作品屡次入选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重要展览,尤其以第二至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连续入展并四度获奖的斐然成绩,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

此次展览以“书法文脉寻绎与创新实践”为主题,集中展出了张胜伟近年精心创作的50组(件)、90余幅书法作品。这些作品根植深厚的传统书法土壤,在守正的基础上锐意出新,以其鲜明的个性、艺文兼备的特质引人瞩目。

“在审美追求上,张胜伟始终践行‘与古为新’,从经典中得出深刻解读并表达自身审美,还将碑与帖融通,呈现出了质朴、大气的艺术风格。”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虞晓勇说。

此次展出的作品以行书为主,兼及篆、隶、草诸体,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展厅文化的宏大气象,又蕴含书斋文化的精微意境,向社会展示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并身体力行地践行“正大书风”的美学理念,积极促进当代书法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书委员会主任张继在观展后说:“张胜伟的行书有着深厚造诣,但此次展览中他的隶书、篆书作品同样令人耳目一新。其篆隶创作根植正书体系,却生动灵活,巧妙融入了行书笔意,这正得益于他扎实的行书功底。”

展览分为“家国在抱”“华岳是崇”“与古为新”“我心写兮”四个篇章,构建出了清晰而完整的学术脉络。

其中,“家国在抱”以笔墨抒写深沉的家国情怀,展现作者心系天下的文化担当与社会责任感。“华岳是崇”以雄浑峻拔的华山为精神意象,诠释书法中的正大气象、坚贞骨力与崇高美学追求。“与古为新”在深入研习古法的基础上,探寻书法创新的内在理路与时代精神,展现“入古”与“出新”的辩证统一。“我心写兮”强调书家个体心灵与文采的抒写,彰显书法作为“心画”的本质,追求诗墨同辉的艺术境界。

“展览精心构建的四个板块,能清晰呈现出张胜伟笔墨中的精神气象。作为一位深具家国情怀的艺术家,其作品不仅承载着个人艺术思想与学术探索,更饱含着对书法当代价值的期待。他的字有地理胎记——篆籀之气取自汉碑,行草节奏源于信天游,这是真正‘从大地里长出来的艺术’。”《中国书法》主编朱培尔说。

在展览序言中,张胜伟阐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他认为,书法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修养之学”。书法当以“正大为魂”,不仅是技艺,更彰显民族人文气质。

“作为书家,得有时代担当和家国情怀,要把深沉的家国意识融入笔墨,把握时代脉搏。”张胜伟说,书法是自然之大与生命之重的凝合,既要遵循“书肇自然”的本质,又要传达个体精神,还要做到“与古为新”“诗意入墨”,从传统中汲取精神资源和创新动力,让文心与书艺相生共荣。

创作之源,深植于家乡厚土。作为一位来自子洲偏远山村的书法名家,从古老的乡村传说,到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从独特的民俗风情,到亲切的乡音土语,家乡的每一处细节,都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灵魂。

“这哪是写字?分明是给黄土高原造像!”在张胜伟书写的长幅作品《榆林赋》前,来自北京的书法爱好者王女士驻足良久,“苍劲的笔触如长城烽燧的夯土,淋漓的行文似黄河奔流的浪涛。”王女士告诉记者,张胜伟笔下的“榆林基因”让她产生了对那片土地深情的向往。

“大家说我的书法古朴、厚重、苍茫,其实这是我对榆林山川风物的意象化表达,也藏着每一个榆林人与生俱来的性格——坚韧不拔、吃苦耐劳中又带着热烈奔放的反差,就像平时质朴的榆林人,一旦扭起大秧歌、办起庆典时,热情能瞬间迸发,特别动人。”张胜伟说,“我深爱榆林的民间文化,民歌、说书、秧歌这些地道的艺术,刻到了我的骨子里,融入了我的笔墨里。”

这次展览是张胜伟的作品首次在北京集中亮相。作为榆林书法事业的发展带头人物,张胜伟深刻地认识到书法艺术传承的重要性,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还特别注重激发后辈对书法深层含义的理解。他鼓励年轻艺术家要怀抱家国情怀,紧随时代潮流,让作品植根于人民、贴近生活,同时赋予其力量、深度和情感。

“榆林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书法人的共同努力。”张胜伟说。他希望榆林书家能走出去,多读书学习,把握艺术规律,既承续传统、深入经典,又要敢于思考,同时加强学术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让榆林书法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记者张占林 刘昊欣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