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18 09:59:03 编辑:康敬卓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苍茫红尘,几多浮沉,几多沧桑,每一个人,都朝着自己的人生方向前行。读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和观看电影的感受相比较,心情迥然不同。
缘分这个词,古朴清丽,犹如晨起时花瓣上的露水,又似月夜里的一抹凉风。有些遇见,注定美丽。第一次接触路遥先生的《人生》,是因为一篇名为《你我都是高加林》的演讲稿。它的作者是一位年轻的内科实习生,当时我二姐正在读高三,而这个实习生的师傅就是我大姐。二姐住在大姐家里,实习生经常请教大姐问题,一来二去和二姐也熟悉了。麦忙时节,大姐两口子给我家帮忙收麦子,实习生也跟着来帮忙,那时候,他正在追求二姐。
是夜,庭院清凉疏朗,偶有夜蛩低语,转而寂静无声。实习生就将他的演讲稿拿了出来,慷慨激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你我都是高加林,热血青年都是有斗志的英雄,应该放开羁绊束缚,去追求自己的美好幸福。我姐夫听了直摇头,反唇相讥,追问道,那你就是认为,所谓热血青年就是当代陈世美的一贯作风,抛弃糟糠之妻还脸不红心不跳?实习生用手捋捋头发,将刘海微微吹起,叹了一口气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实习生请大家观看电影。直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看到高加林的民办教师职位被高明楼的儿子取代,痛苦不堪回到黄土地务农时,我心里充满了同情。当看到帮高加林“推销”掉馒头的巧珍,向高加林表白,我扭头看了看高考落榜的二姐,忽然有一种直觉,巧珍和二姐之间会不会有某种牵连?
某一个瞬间,我觉得二姐就是刘巧珍,有着农村少女的纯洁和朴实。二姐虽然不是特别漂亮的女孩,却有着青春期女孩的风韵,人稍微有点黑,可是很耐看。我甚至懵懵懂懂感觉,她受不了实习生的“糖衣炮弹”,然后做他的“俘虏”。只不过她也会坚定自己的信念,走向自己的幸福之路,那路是什么?我不知道。不过我敢肯定,高考这座独木桥二姐没有跨过,不等于二姐脚下没有路。
电影中这样演绎巧珍的情感:痴情的姑娘,为了让心爱的男人喜欢,任何勇气都能鼓起来。她根本不管世人的讥笑,她为了加林的爱情什么都可以忍受。而高加林依靠叔父的势力,在县城做了通讯干事。我蓦然心底一沉,害怕痴情的姑娘,遇人不淑被辜负。果不其然,高加林与黄亚萍玩暧昧,与刘巧珍分手。
彼时,我已经泣不成声,实习生和二姐放下爆米花筒安慰说,傻孩子,这只是作家写的小说,被拍成电影了,不要当真!可怎么能不当真?高家村赶大车的德顺,一辈子没有结婚,可他的生活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对泥土对劳动的热爱。他也对高加林和巧珍充满了疼爱,期待两人能够终成眷属。令人唏嘘的是鲜为人知的爱情——与店家千金灵转的相知相爱,尤为可贵的是对高明楼敢于说实话,力挺高加林。德顺的人生是通透的,内心是柔软的。他多像我身边的那些父老乡亲,在孤独而贫穷的日子里像牛一样沉默而隐忍,在强权面前却又如勇士一样果敢而无畏,他就是中国农民的缩影,让人尊敬,让人同情,又让人怜惜。
还有张克南对黄亚萍的爱,绝对是高于高加林的,作为男人他对黄亚萍是恭顺的,也是情真意切的。可爱情却有诡谲的一面,你越卑微,在爱情中就越会被忽视。在黄亚萍眼中,张克南就是窝囊废。他纵然伤心,也不指责黄亚萍,甚至对妈妈举报高加林“走后门”持反对意见,他的善良之心弥足珍贵。这种中规中矩的人物,在现实中可以找到许多的人物原型。
《人生》里面最完美的爱情,应该是巧珍和马拴的爱情。两人门当户对一块劳动,生儿育女,将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两个人活在现实世界里,做了勤劳的建设者。这样平淡真实的婚姻生活,是如此让我们感到亲切和熟稔,就如同我们自己。在他们的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灵魂的嬗变,体验到了另外一种人生,在飘飘荡荡、曲曲折折地前行,然后彼此不期而遇。而恰恰正是这部电影,它深刻影响了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开启了年轻人对人生和世界的反思。
从电影院出来,姐夫始终认为“你我都是高加林”的观点有失偏颇。实习生强调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巧珍这块金子再好,也不可能和高加林谈文学,更不可能帮衬他的事业,所以高加林的选择是具有现实意义并且是正确的。最后还加了一句,钱多了可以,没有钱绝对不行,两个人在一块就会发生矛盾。
二姐说,她喜欢巧珍的不纠缠、不哭闹,面对不爱自己的男人,放手是对自己和对方的成全……
已经是黄昏了,橘红色的余晖照耀着小城。一条公路通往远处的村庄,一轮残红的夕阳下,我们走在公路上宛如一只只蚂蚁,将猩红的暮色穿破一丁点,我看到二姐脸上笃定的表情,有一个声音从心底跳出来,会不会二姐也会重蹈覆辙?我下意识捂住了嘴。
没料到,一语成谶!花没有因为疏离,来年不再绽放;人却因为错过,转身成了陌路。
没有等我买到《人生》这本小说,实习生已经和二姐分手了。理由很简单——二姐没有正式工作,只是一名民办教师。就如他说的那样,做了真实版的“高加林”。多年以后,大姐甚至怀疑,实习生追求二姐,只是为利用在县医院工作的大姐,并非出自真心实意……幸好,一个月后终于买到了这部脱销的书,我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它,之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似乎完成了一场救赎。
那一本书,已不知去向,但就像德顺谈及店主千金一样,“他在,她就在他的心里。”我说,我在,它就在我的心里。白色的封面,印着“人生”两个黑体字,平凡质朴犹如它的名字,那么真实地路过我的少年!
时光荏苒,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电影不必去电影院,买书不必去书店。故乡的电影院已不复存在,银幕下的女孩眼睛湿润的场面,却依然记得。
后来,书架上又增添了一套书,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我已经读过好多遍,我自己亦拿起笔,开始了创作。
三十年了,以为被时光搁置太久,被风尘掩埋太深。殊不知,从不曾遗忘那段与《人生》的交集,那一瞬,电光石火刻骨铭心。
作者 申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