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无定河与八里河的脉息里触摸历史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14 08:55:45 编辑:康敬卓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车轮碾过岁月的辙印
日前,内蒙古作协副主席肖亦农、乌审旗文联主席罗瑞一行来定边探访无定河源头,我有幸和牛怀军、王克明、刘湃一同前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六月的白于山,风裹挟着沙粒,如同岁月的使者,轻轻叩击着车窗。午后,怀军驾车载着我们,从定边县城向着无定河的源头驶去。怀军的面庞上,镌刻着与这片土地难以割舍的牵挂,他口中流淌出的故事,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古老画卷,将白于山的前世今生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曾经,白于山的山路蜿蜒曲折,如同羊肠一般缠绕在黄土高原的褶皱之间。那时,人们出行极为艰辛,或是赶着毛驴,或是徒步跋涉。那些崎岖的山路,是人们与外界相连的脆弱纽带,虽细弱,却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与憧憬。而如今,柏油路宛如黑色的丝带,优雅地缠绕在山间,延伸至每一个村庄,让这里与外界紧密相连。车轮碾过平坦的路面,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这声音,是时代变迁的激昂赞歌,是往昔岁月的深情告别。
紧随后面的是肖亦农和罗瑞等一行的新能源座驾。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曾斩获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其文字很是具有穿透时光的魔力。这不,他又计划创作一部关于无定河文化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此刻,他走进白于山腹地探寻无定河源头,欲将这片土地的每一丝气息、每一段故事,都满怀真挚地收入他即将创作的宏伟篇章之中。
车窗外,神奇的白于山景色如同一幅动态的画卷,不断变换。沟壑纵横的地貌,是岁月留下的深刻印记。那些裸露的黄土层,宛如大地布满皱纹的脸庞,默默记录着风雨的无情侵蚀和时光的精心雕琢。
白于山如同一部立体地质史书,山顶的深厚黄土记录着冰期气候波动,山腰的侏罗纪砂岩诉说着恐龙时代的湖沼故事,而山涧的溪流则滋养了无定河的文明之源。
流淌的历史长卷
当我们抵达无定河源头广场时,一座高大的石碑威严地矗立在眼前。站在石碑下,微风拂过,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在耳边萦绕,能看见时光的倒影在眼前浮现。无定河,这条悠悠流淌了百十万年的河流,滋养了数不清的故事与记忆,每一滴河水都仿佛是一个历史的密码。
无定河是一条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独特文化的河流,其名蕴含着沧桑变迁的意味。它发源于白于山北麓一个名叫樊井的沟壑中,上游叫红柳河,流经定边、靖边、乌审旗、横山、米脂、绥德等县区,于清涧县注入黄河,全长491公里,是黄河中游的重要支流。古称生水、朔水,秦汉时称奢延水,这是匈奴语,意为“白色河流”。唐代因河道摆动频繁、泛滥改道,得名“无定河”。清代曾短暂改称“永定河”,但因水患未止,难以永定,终复名“无定河”。
无定河是边塞烽烟的见证者。它地处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带,秦汉至明清皆为军事要冲。秦长城沿河而筑,汉代置奢延县(今靖边统万城遗址),唐代设“夏州都督府”镇守。历史上匈奴、鲜卑、党项(西夏)、蒙古等民族曾在此频繁活动。大夏国赫连勃勃于公元413年建统万城,今存遗址为世界级沙漠古城。唐代陈陶《陇西行》名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道尽征戍残酷,使无定河成为边塞诗中的悲情符号。宋代范仲淹在此抗击西夏,留下“塞下秋来风景异”地慨叹。而如今,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尽,无定河却依旧静静地流淌着,它用那温柔的河水,轻轻地抚平了历史留下的累累伤痕,孕育着两岸的万千生命。
无定河是黄土高原的灵魂之河。流域内为陕北民歌核心区,高亢苍凉的曲调倾诉着生活艰辛与爱情悲欢,如《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赶牲灵》等,歌词常出现“无定河”意象。革命时期,无定河滋养了边区经济,源头上数十公里外的定边盐湖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特殊贡献,被毛主席赞誉为“陕甘宁边区经济中心”,担当了“第一财政”的使命。沿岸的绥德、米脂等地是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重要支点。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多次提及无定河。
无定河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慢慢积淀而成的,它巧妙地融合了游牧文化的粗犷奔放与农耕文化的宁静祥和,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既有草原上骏马奔腾的豪迈,又有田园里炊烟袅袅的温馨。千百年沿河而行的阵阵驼铃,仿佛还在耳边回响,见证着曾经的商业繁荣;河畔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精巧的剪纸、精妙的说书、精彩的霸王鞭等,代代相传,传承着民间的无穷智慧与独特艺术。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如同璀璨夺目的明珠,被精心镶嵌在无定河的两岸,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无定河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流,更是陕北历史的血脉、边塞精神的载体与黄土文化的灵魂。它从烽烟战火中流淌至今,正以生态与文化的双重复苏,演奏着新时代的交响乐。
无定河的形成,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杰作。千百年来,雨水的不断冲刷,如同大自然的雕刻刀,精心雕琢着大地;地壳的运动,又似大自然的神奇画笔,描绘出独特的地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无定河从白于山的深处发源,一路奔腾向东,如同一条灵动的巨龙,穿梭在黄土高原之间。它用自己的河水滋润着两岸的土地,河水裹挟着黄土的泥沙,在下游沉淀,形成了肥沃的土地,也孕育出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两岸的村庄、农田,在河水的滋养下,如同生机勃勃的生命,不断地繁衍生息。无定河,是我们心中的母亲河,是我们生命的源头。
八里河源头的世外桃源
考察完无定河发源地,怀军领着我们来到了他的老家——学庄罗山村。这里,是陕西省境内最大的内陆河八里河的发源地,宛如一颗被黄土高原精心珍藏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罗山村,被群山温柔地环抱,依山傍水,就像是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世外桃源,宁静而美好。八里河发源地水库如同一面巨大的明镜,静静地镶嵌在村旁。 2100多村民在移民搬迁后,集中居住在一起,曾经分散的村落如今汇聚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聚居地。村里的街道上,饭馆、超市错落有致,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在怀军发小的家中,我们品尝到了地方特色美味鸡肉摊馍馍。当热气腾腾的鸡肉端上桌时,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那鲜嫩多汁的鸡肉,让人垂涎欲滴;松软可口的摊馍馍,散发着浓郁的香味,内蒙古的客人品尝后,赞不绝口。
饭后,我们前往八里河源头水库考察。站在水库边,眼前的景象令人心潮澎湃。水库两边的庄稼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村支书老薛满脸自豪地介绍,每年秋收后,外地的客商都会慕名而来,拉走数百万斤的玉米等土特产。农民们的钱包渐渐鼓了起来,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而薛支书,也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成为了全县少有的几位被破格提拔为镇党委副书记的村支书。
时光长河中的感悟
太阳渐渐西下,余晖如同金色的薄纱,轻轻地洒在黄土高原上,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披上了一层神秘而美丽的外衣。我们向着三边重镇——安边进发。坐在车上,回望渐渐远去的罗山村,心中思绪万千,感慨如潮水般涌来。
无定河与八里河,这两条看似平凡的河流,实则载录着厚重无比的历史与文化。它们是时光的忠实见证者,静静地目睹了朝代的不断更迭,经历了战争的血雨腥风,也感受了和平年代的繁荣昌盛;它们是生命的伟大孕育者,用甘甜的河水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的儿女;它们是文化的传承者,将不同的文化元素巧妙融合,形成了独特而迷人的地域文化。
从无定河源头回味那段悲壮的历史,到八里河源头罗山村观赏如今的兴旺发达,我们看到了岁月的变迁,也领略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强大力量。曾经的艰难困苦,如今已成为人们前行的动力源泉;曾经的贫穷落后,也已被繁华富裕所取代。这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人们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也离不开时代发展的巨大推动。
肖亦农看着眼前的景色,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明白,此次考察的每一个故事、每一处风景,都将成为他文字世界中的无价瑰宝,通过他的笔,一定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的历史与文化,感受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我在这次寻源之旅中,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与深刻的感悟。我触摸到了历史那炽热的温度,感受到了文化那强大的力量,也看到了未来那充满希望的曙光。无定河与八里河,它们的脉息,将永远在我的心中流淌,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珍贵记忆。
我们的车依旧在前行。前方的道路,或许还会有未知的挑战与惊喜等待着我们,但我们坚信,在时光的长河中,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将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故事。而我们,也将带着这份珍贵的感悟,勇敢地继续追寻生命中的诗与远方,让心灵在文化与历史的养育中,不断成长、升华。
古镇参观 夜话归程
夕阳西下时分,我们一行抵达安边古镇。这座塞上名镇,此刻正沉浸在晚霞的余晖中。广场上热闹非凡,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各色人等悠闲地享受着生活。西边一队身着彩衣的大妈,手持舞扇,踩着信天游悠扬的旋律扭着大秧歌。她们的身姿在晚风中摇曳,宛如一片移动的花海。
安边的朋友郝宁与蒋平接待了我们。寒暄过后,便引着我们向安边起义纪念馆走去。广场上的人群中,有些好奇的男女老少,也随着我们的队伍走进了纪念馆。
馆内灯光柔和,照在一件件革命文物上。那位声音清脆的美女解说员,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讲述着八十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起义。 1945年10月25日,国民党军新编第十一旅在我地下党员牛化东领导下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安边起义”,投向共产党。毛主席曾赞誉这是“引导国民党部队起义的火车头”。我们站在安边古城实景沙盘前,仿佛听见了当年的枪声。
“这位就是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牛化东,他是我们定边人,身卧敌营十六年,信念坚贞向光行。”解说员指着一张照片说。照片上的人面容坚毅,眼神炯炯。我想,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虎口蹲守那么长时间,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做出那样的抉择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一念之差可能就是生死之别。但历史证明,他的信仰选择是无比正确的。
肖亦农听得很认真,这位中国文坛驰名的作家,此刻正沉浸在历史的烟云中。他说:“无定河文化不只是自然地理,更是人文历史。这条河见证了太多故事,安边起义就是其中最壮丽的篇章之一。”
走出纪念馆时,天已完全黑了。广场上的灯光璀璨,照得人眼花缭乱。走的时候,我们每人都带了一份详实的安边起义纪念馆解说词。我翻开看了看,那些铅字记录的历史,此刻在我心中变得鲜活起来。
肖亦农一行四人还要连夜赶往横山,继续他们的无定河考察之旅。我们则坐着怀军的车返回定边。临别时,我望着他们的车灯在夜色中渐行渐远,不禁想起那些起义官兵,当年是否也曾在这样的夜色中,做出改变命运的决定?
八十年前,安边起义的将士们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那是一条通向光明的路。历史有时就是这样吊诡——众人皆醉我独醒时,清醒者反被视为异类,但时间终会证明一切。
车窗外,夜色已浓,来往的车灯如一把把耀眼的利剑刺破黑暗。我们几人在车内讨论着今天的见闻。无定河源头的静谧,八里河水库的丰饶,安边起义的壮烈,这些画面在我脑海中不断闪现。一条河流的源头可能只是一泓清泉,但它终将汇入大海;一次起义的规模或许不大,但它足以改变历史的流向。
克明忽然说:“你们发现没有?无定河虽然叫‘无定’,但它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流动。”是啊,无常中蕴含着恒常,变易中存在着不易,这大概就是历史的辩证法吧。“无论是无定河还是八里河,都是有文化意境的河。”刘湃接着说。
车驶入定边县城时,已是深夜。街道两旁的灯光温暖而安宁。我想起纪念馆里那些年轻的面孔,他们为了理想献出了生命,不就是为了让后人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吗?
回到家中,我翻开解说词资料,其中有一句话特别醒目:“安边起义开创了国民党部队大规模起义的先例,为后来的解放战争积累了宝贵经验。”历史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却可能成为改变时代的转折点。
躺在床上,我久久不能入睡。今天的所见所闻,让我对家乡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理解。无定河不仅是一条地理上的河流,更是一条流淌在时光中的历史长河。它见证了边塞的烽火,也见证了和平的曙光,见证了生命的脆弱,也见证了精神的不朽。
作者 蒋峰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