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趣瓷碗里的乡村温度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07 09:44:20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在河南鹿邑的乡村,一只印着小猪佩奇的白色瓷碗,成了最特别的“工作证”。驻村书记董桂林每天揣着它,提着鸡蛋、面粉走家串户,操着乡音问一句:“今儿吃啥?加双筷子!”谁能想到,这只带着童趣的瓷碗,不仅盛满了百家饭香,更盛起了乡村振兴的滚烫希望。
这只碗,是打开村民心门的钥匙。以往,干部走访总带着“距离感”,村民们说话也端着“官腔”。可当董桂林蹲在灶台边,就着老乡递来的热馒头,边吃边唠孩子上学、庄稼收成时,那些藏在心底的难事、愁事,都随着饭香一股脑冒了出来。有一次在独居的王奶奶家,老人一边往他碗里夹腊肉,一边抹着眼泪说孙子看病难。第二天,董桂林就跑前跑后联系医院、申请救助。“书记的碗往桌上一搁,咱心里就踏实!”村民们的这句话,道出了最朴素的信任。
这只碗,也是撬动乡村发展的支点。董桂林随手拍的“蹭饭视频”在抖音火了,镜头里,他大口吃着农家菜,自然地介绍村里的蒲公英茶、五香鸭蛋:“尝尝咱村的手艺,比城里买的地道!”网友们被这份真实打动,纷纷下单支持。滞销的鸭蛋变成了“网红爆款”,村里的年轻人也跟着学起了直播带货。小卖部的张婶如今对着镜头卖自家腌菜,笑得合不拢嘴:“以前觉得抖音是玩,现在成了赚钱的门道!”
这只碗,更打破了基层工作的固有定式。过去,不少干部习惯坐在办公室看文件、听汇报,离群众的生活越来越远。而董桂林把“办公桌”搬到了灶台边,他手机相册里存着村民家漏水的屋顶、滞销的农产品,这些带着温度的“民情日记”,比任何调研报告都更有分量。
白瓷碗上的小猪佩奇卡通图案,原本是给孩子的童趣;而在董桂林手中,它成了丈量民情的标尺,盛满了基层工作最本真的温度。乡村振兴的路上,或许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要干部们放下架子、端起饭碗,用真心换民心。因为最动人的发展故事,往往就藏在这一碗一筷的烟火里。
刘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