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高原的一幅生动长卷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5-22 08:51:31 编辑:李小龙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摆在我案头的这本《黄土四季》散文集文稿,是黄浩花了六年时间写成的,这是一幅黄土高原的生动长卷,读完整部文稿,我难掩一种惊喜和激动,他六年来自然实践的付出是值得的!
地域性散文的写作,要想创新是极为不易的,有时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多数人都用一种模式去写作,失去了文学创新的原动力。自然文学写作的出现,我国首推《诗经》,当然《本草纲目》也是一部自然写作的典范之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自然散文写作有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这是中国自然散文写作的一次觉醒。欧美自然散文写作比较早,且人数众多,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梭罗的《瓦尔登湖》,约翰·缪尔、巴勒斯、奥斯汀、利奥波德、米德福德、安妮·迪拉德等,这是一个庞大的自然文学作家群。应该说黄浩的《黄土四季》是一部自然文学集,他的写作是面对黄土高原,寻找根性的写作。通读全书,我看到一幅生动的黄土高原长卷徐徐展开,一年当中的十二个月、四个季节、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还有白天、黑夜、清晨、黄昏,花开花谢,叶长叶落,冰冻雪融,飞鸟昆虫,这些都是关注的内容。他以一位作家的悲悯情怀和良知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每一个物种都是有生命的,他们都有疼痛,有灵魂和精神。
《黄土四季》共十四万字,涉及八十多篇散文,创设了黄土高原二百多种意象,写了十种花、十四种树、十三种昆虫和动物。表面看,从时间的长度讲,写了距今1.5亿年的恐龙、115万年的黄河、1000年的杨家城;大的方面写了黄土高原的自然,写了即将消失的村庄,小的方面写鹅卵石、野鸡、马蜂、蚂蚁、七星瓢虫,他的关注点是高原的每一天、每一个季节、每一种物种的生存状态,他的散文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个普通的生命,细腻笔触的描述,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一本散文集,以一年的时间来写,把十二个月分为各个独立的篇章,这是一种巧妙的布局。再远的时光,也是由一天天、一年年堆积而成的。他给了我们广度和宽度,这是值得肯定的。
把山河装在脚下的自然写作。黄浩的《黄土四季》就是实践型的写作。他在后记中说:“尝试一种新文本的写作,对我来说充满了挑战。只有否定过去那种一个模子的写作方式,才能实现文学的突破,那是我自己的一场革命,忐忑不安,也意味着要重新出发。向大自然要作品,寻找自然的精神,这是自然文学所肩负的伟大使命。2015年是我特别苦闷的一年,我在行走中,甚至考虑过放弃这种新的写作方式,因为两年间我仍然推不开大自然的门,我真的无从下手,不知该怎么办,这个难题对我来说是从未遇到过的,我也没想到自然文学这么难搞。”三年时间黄土高原的行走,没有写下一篇散文,他经历了三年的阵痛期。我想他不是没有感受,而是他不愿意继续走老路。终于有一天,他打开了那扇自然之门,八十多篇散文从心底流了出来。他的行走是带着思考的,他找到了高原有深度的底色。
语言是散文的衣装。一篇好的散文,没有好的语言是不可想象的。一个散文作者,首先必须要有独特的语言,要有带着自己味道的语言,这样才能立起来。有了好的语言,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黄浩在大自然的行走中,找到了自己的语言风格,他的语言有自己的味道。自然实践的好处是,能锻炼语言的陌生化。在九月篇章《落叶缤纷》中,他写道:“我把窗打开,秋闪了进来,那是一尊美人的雕像,黄金般的衣裳,从头到脚都闪着光。窗外,所有的空隙都被她占领,连无垠的蓝宇、冰冷的水面都不放过。风儿带着声音,有力地掀开你的衣衫,你离开枝杆,在空中滑翔、漂浮、舞动,如千手观音般耀眼。”这是诗一般的语言,作者这种感情是有温度的、有灵魂的,是有生命体验的。
新鲜的细节决定着散文的成败。黄浩散文最大的特点是细节给我们呈现的东西。在《树枝》一文中:“我折断了一棵杨树的两个方向的枝条,让我大为吃惊,一个枝条软软的已被春催醒,折断的枝杈里挤满了新的绿色,那绿沁满了树皮里的所有缝隙,把树芯都填满了。如果不折断树枝,谁能知道一层灰皮里,裹的都是赏心悦目。”如果没有深入观察和实践,是写不出这样有血有肉细节的。
追求作品内在的容量。一部作品的好坏主要看作品内在容量的大小,《黄土四季》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黄土高原是广阔而厚重的,这本书全景式给我们展现了万物的生存状态,大树、飞鸟、昆虫、动物、石头、花朵、村庄等,它们都有忧伤、痛苦、尴尬、希望的一面;另一方面,高原的物种又受人类的影响,人类让这些物种的生存更为艰难,原始与文明、传统与文明的碰撞,都呈现在我们眼前。在《石人站岗》中:“像这样的石人,村子里有三个,前些年让人偷走两个,为了防止这个石人也被偷走,所以才采取了水泥护宝的办法,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是村民的尴尬,也是时代的尴尬。在《山杏黄了》中:“五月山杏黄了。在杏树下,我没有发现栽树的主人和孩子,只看到荒废了多年的院落,荒草丛生,令人悲叹和伤感。”如果村庄没有孩子、没有青年,这样的村庄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呢?
追求有难度的写作。自然文学的写作是有难度的写作,一般人不想这样做,因为它需要大量的行走和观察,这需要时间,也需要艰辛的付出。黄浩是半路开始自然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文本的转换,是特别艰难的。黄浩在后记中说:“三年的自然行走,我连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那段时间特别沮丧。”这是实话,好在他的坚持拯救了他,他终于打开了自然之门。追求一种有难度的写作,是一个文学圣徒必须要过的难关,只有时刻挑战自己的人,只有对自己狠的人,才是优秀的人,才是成事的人。黄浩在后记中说:“写不出来,我知道自己有一个短板,那就是读的书不多。”所以,他用更多的时间读书、做笔记,补自己的短板。在读书的过程中,他视野更广阔了,中西方文学、哲学、绘画等他都涉猎,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波斯的名著他也关注,他开始从源头上学习经典,这是特别重要的。
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