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农民作家高志飞——“我的文字长在土地上”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5-22 08:50:53 编辑:李小龙 校对:康敬卓 责编:王丹

高志飞捧着自己的文学作品集《云在蓝天月在心》,很是满足。姬安民 摄

“我是农民,出生于白于山区的一个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女。可偏偏我又是一个‘不安分’的农民,稍有闲暇就喜欢在文字中畅游。”高志飞在她的散文《我是农民》中这样写道。

“像柠条一样活着”

1975年,高志飞出生于定边县郝滩镇一个叫大沙湾的小山村,她从小在爷爷奶奶的背上长大。“童年的老院子里,爷爷把文字藏在月光里,他教我熟读诗书,认识五谷杂粮;奶奶把故事藏在蝉鸣里,教我为人处世。”高志飞说,也就是从那时起,文学的种子在她的心中深埋,没想到,这一埋就埋了40多年,才渐渐发芽。

因为家中突遭变故,身为家中老大的高志飞被迫高中辍学,不得不回家务农。那段时间,无奈又无助成为这个年仅十几岁女孩的心理常态。没有几年,高志飞从镇西嫁到了镇东,转变的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更是一份义务。她和丈夫一边干活养家,一边照顾瘫痪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高志飞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一个偶然的机会,高志飞和丈夫在集市上买肥料的时候,看到了陕西作家陈忠实的《白鹿原》。“那时家里条件不太好,为了买那本书,我一整年都没买过一件新衣服。”高志飞说。

虽然生长在农村闭塞的环境中,但在书里,高志飞看见了远方,看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文学世界,同时打开了心门,在沉闷的生活中燃起了火把。

直到2017年,她在丈夫的朋友圈里读到一篇网络文章。当时她就想,原来文章还能发表在网络上。于是,她开始偷偷写稿。儿时记忆里,那些浸透了蝉鸣、月光与故事的成长细节,都化作她笔下鲜活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她把自己写的第一篇散文发到一个叫“陕北艺术公社”的网络平台,没想到转天就收到了编辑的回复,并成功发表。高志飞说,当时编辑对她是位40多岁的陕北女性农民惊讶不已。

出乎意料的是,作品的发表没有带来预期的喜悦,却一石激起千层浪,遭到了家人极大的反对,父亲甚至一怒之下撕毁了高志飞所有的手稿。

丈夫杨怀光说,自己受教育程度低,当时对写作这个事完全不了解,村里的人都议论纷纷,像是做了什么丢人的事,而且包了80多亩地,每天早出晚归,哪来的时间写作?

但是高志飞不服输,不认命。“我决心坚持自己的梦想。从做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刻起,不管家人说我不务正业,甚至说我像个精神病,每晚我都会等他们睡了,爬起来偷偷写。两年后的一天,我在百度上看到,我的一篇散文《柠条花》早就被《榆林日报》刊登了。读着文中的一段,我眼泪止不住地流。那天,我当着老杨的面哭了,我就像柠条一样活着。”高志飞说。

高志飞收到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80多块钱,她用这笔钱给丈夫和孩子买了吃的,唯独没有给自己买。高志飞说:“有的时候,事物的演变原本向好的一面发展时,总会被某些外在的因素所干扰,无奈也好,心酸也罢,都得面对。”高志飞在自己的作品中这样总结那段艰难岁月。

“文学让我的人生闪耀出不一样的光芒”

自从开始写作,高志飞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投入写作与阅读中。在农忙间隙,坐在田间地头写;做完家务、完成家人的一日三餐后,坐在屋檐下写;深夜寂静时,靠着手机的微光,趴在炕头上写。

看到妻子的执着和付出,丈夫杨怀光眼泛泪光地说:“她夜里没有三点前睡的,我也不敢打扰。而且我有腰伤,不能吃重,白天她就扛着大几十斤的肥料在地里一忙就是一整天,回来还要给孩子做饭。”

忙碌之余,高志飞喜欢和镇上的文友分享她新写的文章:“走进田里,春风带着丝丝暖意,却也裹挟着几分料峭。脚下的土地在寒冬沉睡后,正慢慢苏醒,而残留在地里的白色地膜,像是岁月遗落的碎片,格外刺眼。它们杂乱地交织在土块间,有的被风吹得半埋在土里,有的挂在干枯的玉米根上,仿佛在向我诉说着去年的故事。”

“农活干了几十年,没想到我们的生活也能被写到书上,还能被写得这么浪漫。”村民张翠玉惊喜地说道。

村民崔金平说:“高志飞现在是村里的‘宝贝’,不仅能给我们答疑解惑,调解矛盾纠纷,而且在她的影响下,我的孩子也慢慢喜欢上了看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志飞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周围的人都称呼她为农民作家。这不仅是一个美称,更代表着她在村民心中地位的变化,有什么问题都会向她咨询,有了矛盾也会找她调解,这让高志飞在写作之外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价值。“文学让我的人生闪耀出不一样的光芒。”高志飞欣慰地说。

“我想把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读书和写作开拓了高志飞的眼界,也改变了她的命运。她的作品陆续发表在人民网、搜狐网、《延河》等网站和文学刊物,散文《堤岸独步》获“翰墨风华”全国诗书画大展赛二等奖,小说《同在屋檐下》获“相聚鹏城”全国文学创作大赛小说类银奖。2020年,她出版了自己的首部作品集《云在蓝天月在心》,此时距她开始提笔创作仅过去三年。靠着在田间地头的不断写作,高志飞累计创作了600余万字。

高志飞的根在农村,她的创作源泉也在农村。“夕阳西下,凝视如霞的桃花,这是农民的悠闲;红日东升,站于山顶聆听春风鸣奏,这是农民的雅致。”她的文章仿佛信手拈来,看见什么便写什么,定边大地上的山川沟峁、风霜雨雪、习俗风情,都可以成为她笔下的文字;漫山遍野的荞麦花、柠条树、山桃花都倾注了她热烈且质朴的情感,平凡却充满生机。

“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这片土地上出生,在这片土地上长大,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对它熟悉得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掌心。我想把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高志飞说。

文学的力量,跨越了时空的距离。如今,高志飞在微信上开通了公众号,在上面刊载一些自己的文章,收获了一批忠实的读者。在公众号的评论区,“高老师把陕北某些传统的记忆写得让人如痴如醉,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对遗留下来千百年的传承记忆犹新,使人流连不止。”类似这样的评论比比皆是。这些读者来自天南海北,因为她的文章相聚在一起,这让她备受鼓舞。在她这个“不安分”的农民影响下,村里的一位大叔加入了她运营的公众号“蓝天约你”写作,同样也在书写着白于山的千年风情。

“八个月前,我写了一篇题为《村里哪还有年轻人,50岁的都算是年轻的》文章。这篇文章阅读量达到1.2万,转发169次,留言60多条。写这篇文章时,我只觉得乡村变化太大了。当文章被多次转发后,我发现文字真有力量,能把乡村的事儿讲清楚,还可能为乡村招来关注,甚至带来改变。”高志飞说这是她的责任,也是愿望。

通讯员 姬安民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