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味杨家城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5-12 09:05:01 编辑:张倩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陕北的风这两天总算温柔了下来,凉丝丝的,吹在脸上,有些湿润。驱车一路直奔杨家城山顶,那三棵苍松矗立于南门外,像三位气宇轩昂的将军,虽然我知道它是一件艺术作品,但在我心里,它是有生命的,它在每一个神木人的心里都绿意盎然。
我如数家珍地给同行的朋友介绍着杨家城,每一段城墙、每一处景观,我都像来到了自己的专属领地,有讲不完的故事。随着车辆缓缓行走在城墙一侧的悬崖路上,城关险隘之感溢满心头。不一会儿“雄关”烽火台便映入我们视野。这里既是唐宋时期的边关重镇,也是明长城的交会处,明长城巧妙借势,利用其南北城垣,自山底向上筑起五座烽火台,更衬得整座城池巍峨险峻,尽显边陲要塞的威严。
站在烽火台的观景平台上,神木城区一览无余,窟野河尽收眼底,不由得想起范仲淹的《留题麟州》:“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我仿佛看到对面山头西夏人的行辕大帐,一下子便回到那个战乱的年代,思绪总是在这里被拉长。转眼又看到儒雅的欧阳修背手迎风而立,我是非常感激他的,感激他为杨琪撰写了墓志铭,为神木就是杨家将的故里这一历史史实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我也敬佩杨畋,因为他的存在,杨家将这一英雄群体被后世得以传颂。杨畋是杨弘信的玄孙,杨业的侄曾孙,是杨家将由武向文成功转型的代表。他是杨家第一个进士,所结交的都是当时一流名家,如比他年长的名臣范仲淹、杜衍,年岁相当的名相韩琦,诗人梅尧臣以及同榜进士大文豪欧阳修、大书法家蔡襄,比他年龄略小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史学家司马光、文学家王珪、书画家文同等。他们常与诗歌赠答,书札来往。因此才能让杨家将的功勋载入史册,被后世编纂宣传,才会有戏曲、评书、小说等题材的杨家将故事流传至今。
烽火台前转个弯,便看到文彦博作揖而立,他目光穿越千年,凝望着红楼遗迹的方向。他留下一首诗《忆红楼》,我是极其喜欢的。这个长寿宰相其实在麟州留下了两首诗,第一首被麟州人刻石铭记,他知道后回赠了《忆红楼》这首诗,因此流传千古。但第一首石刻已经不知所踪,我想随着麟州故城的考古发掘,这块镌刻红楼诗的石碑定会再现人间。
更令人动容的,是文彦博修复麟州粮道的故事。文彦博之父文洎任转运使时,便立志要恢复整修旧粮道,却因病抱憾离世。文彦博继承父亲遗志,亲自率众修缮这条运饷要道。这条粮道的修复,极大地延缓了西夏军攻打麟州的进程,为麟州城的坚守赢得了宝贵时间。
穿过一座木质古牌楼,便踏入了西城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麟州老街,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石墙灰瓦的古建错落有致,古朴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下一刻我就能与宋代百姓一起在街肆上听麟州人叫卖、喝酒,看来自西夏和大辽的皮货,和掌柜们讨价还价。最震撼的莫过于,杨家城的设计者利用天然的四座“马面”,打造了西夏攻城的宏大场面。身披铠甲的将军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怒目圆睁、紧握兵器准备迎敌,有的神情坚毅、指挥若定。仿佛能看到漫天飞落的礌石,听到震耳欲聋的杀声,千年前麟州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场景。
转个弯便来到了打井畔,这里曾有古代凿石汲水的奇迹。当年,西夏军队前后两次围困麟州,城内黄金一两易水一杯,何其艰难?自从有了这两口水井,不仅解决了城内缺水的问题,还对敌军起到了震慑作用。沿着最西边的小路下去,是一个唐代石窟,面积只有一平方米,但承载了一城百姓对美好生活、对和平愿景的祈祷。
顺着环线往东北方向走,便看到了范仲淹向天执笔挥毫的雕像。曾带文友们游览此地,有朋友直言,范仲淹性情内敛深沉,眼前的雕像过于豪放。可我总觉得,当人置身麟州城,目之所及皆是苍茫边塞,任谁也会被这份雄浑激发出胸中豪情。遥想当年那个秋天,范公踏入麟州,目睹战后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他与麟州文武将领登上红楼,彼时长烟缓缓飘散,大雁成群南飞,连绵远山层层叠叠,清霜铺地、羌笛悠悠、边鼓阵阵,回荡在空旷的天地间。诗人在这寥寂的边塞孤城里,深刻体会到边疆将士的艰难苦守,遂挥毫写下震铄古今的《渔家傲・麟州秋词》。
与范公作别后,拾级而上,一座石人立在城畔上。其如一位坚毅的士兵,历经风霜,默默站岗。再往上走,视野变开阔了,宋代军民生活的场景在这里重现,只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断壁残垣和夯土围墙、散落的生活遗迹,陶罐、石磨、礌石、柱础石等散落各处,那些斑驳痕迹,皆是战火无情掠过的铁证。如若你是夏秋之际的黄昏来到西城遗址,那你的感受会更加深刻,一抹残阳覆盖在遗迹上,光线柔和,白草反着光,仿佛你与这座城产生了前世今生的宿命感。我经常给游客说一定要下午来,你将体会到范仲淹笔下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壮观景象。
离开西城遗址,驱车沿峭壁边缘的城垣缓行,即便已无数次途经此地,险峻山势仍令人心有余悸。再往东行,便抵达将军祠广场。广场背靠将军山,山顶处是祠堂,供奉着杨弘信、杨业、杨重训父子三人。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五代乱世中,杨弘信为保境安民,组建地方武装抵御北方侵扰,自立为麟州刺史,其胆识与担当获北汉、后周认可。
广场上四组高浮雕尤为瞩目,以精湛的雕刻技艺表达不同故事:“保家卫国”刻画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横刀立马、浴血沙场的英勇身姿;“边塞诗韵”以红楼为背景,重现自唐代王维以来等诗人于麟州望景抒怀的风雅场景;“世守麟州”展现杨家九位忠烈满门的英雄群像;“凯旋归来”则呈现杨家将得胜回城,百姓夹道相迎的热闹盛景。浮雕上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为杨家城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色彩,将往昔的荣耀与热血凝固成永恒的画卷。
离开将军祠,沿着东城区夯土城墙东行约500米,东门军事文化体验园便到了。园内陈列着依据宋时《武经总要》复原的攻城器械,厚重的木质云梯、精巧的投石车,无声地诉说着冷兵器时代古人的智慧与谋略。园区中央的大舞台每逢节庆便热闹非凡,尤其是春节期间,文艺演出接连不断。舞台东侧,有一口大铁锅,春节期间就用它熬煮我们的特色美食——粉糊糊,游客既能免费观演,又可品尝美食。正因如此,每逢新春,这里游人如织,我常以“回故里品美食”形容此番盛景,毕竟杨家城是神木老城的前身,承载着千年前神木先民的生活记忆,在这古今辉映的一方天地,承载着神木人包容、大气、豪放的精神禀赋。
继续东行,杨家城展览馆静立眼前。这座展馆外形设计结合了陕北窑洞造型,馆内每一处都镌刻着历史,宛如一部立体的史书。在这里,杨家四代戍守北疆、精忠报国的事迹徐徐展开,杨家城的历史更迭被详细梳理。
走出展览馆,合上专属杨家将的这本大书,沿山路而下,五指柏赫然挺立。枝丫间系满的红色祈福带随风轻舞,与苍翠繁茂的树冠相映成趣。粗壮的树根如虬龙般深扎石缝,尽显生命的坚韧与遒劲。这株由杨业弱冠之年离乡时亲手栽种的古柏,寄托着“根留麟州,树在人安”的朴素祈愿,历经岁月流转,依然和这片土地相守相望。
凝望着这株古柏,不由得让人想起杨业与折赛花的传奇爱情。这对将军伉俪并肩作战,其佳话至今仍为世人传颂。传说,折赛花曾驻守店塔镇的横阳城,这里虽已褪去战火硝烟,却仍保留着清晰的城垣轮廓。城内草木繁茂,幽深静谧,杂草丛中散落的陶瓷碎片与宋代铁钱,每一处遗存都是她生活过的印记。作为折姓后人,每每谈及先祖事迹,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为此我多次去到府谷,参观折家将文化展馆,去过折家将的老家折家河,还在村内小溪赤足前行,用心去感受这个村子的每处肌理,我想我和他们是血脉相连的,必定能感受到他们骨子里的忠勇坚毅。
每次带游客参观杨家城,我总会把五指柏作为最后一站。我想,游客们在领略了杨家将的忠勇、感受完边塞麟州的苍茫之后,站在五指柏这一活的历史“守护者”前,定会感慨万千,将这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铭记于心。
折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