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生花,在传承中创新——对话绥德石雕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5-07 08:16:10 编辑:李小龙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北出的好石匠。”绥德石匠的骄傲,在一代代传承人的守护与发扬下,绽放着时代光彩。

近日,记者对话69岁的绥德石雕陕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薛联银和44岁的绥德石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鲍海东,听两代手艺人如何“守艺”、传承、创新。

记者:自幼学艺,从业几十年,于你们而言,石雕意味着什么?

薛联银:受母亲的影响,我自幼就喜欢画画、捏泥人、唱陕北民歌。15岁跟随匠人学习石雕手艺,我的大半生从未间断雕刻,对石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20年,我创办的公司被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列入省级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名单,非遗传习所应运而生。在传习所内,我多次举办绥德石雕雕刻技艺培训。石雕改变了我的生活,也让我周围的群众多了一个追求更好生活的方式。

鲍海东:我13岁就开始跟随鲍武文老师学艺。刚开始只是拿砂纸打磨老师刻好的成品、拿铅笔在石板上画线条。在我年少的心里,石雕是一个有门槛的技艺。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我开始尝试做石狮子的毛坯、学习刻石狮子的底座等。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基本出师。

2008年,我办了自己的石雕作坊。随着手艺的进步和市场的认可,2017年,我正式创办公司。我跟着老师参与了绥德县多个地标性建筑的雕刻,也代表绥德石雕匠人到北京参加活动。石雕带我走上更大的“舞台”,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

记者:随着技术的进步,机械化智能化应用日益普及。你们觉得绥德石雕如何既保留传统手艺的精髓,又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薛联银:绥德石雕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忆,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民俗风情等,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工匠的情感与创造力,不同的人制作出的同一款作品,形态、纹样都不完全一样。

当下,我们在圆雕、浮雕、线雕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追求对石雕题材的创新,把现代的生活和元素雕在石头上,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特征。

鲍海东: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石雕的订单量有所增加,纯手工雕刻的方式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早先,我们把手中的刻刀换成电动工具,现在,电脑数控技术生产线能实现机器雕刻,帮助我们实现量产。但是,生产线生产出的作品仍需要人工精细打磨,使之更加丰富、更加生动。

记者:作为非遗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在手艺传承方面,你们作了哪些努力与尝试?

薛联银:我在非遗工坊内开办线下培训班、开展讲座,从选料到雕刻再到打磨,全流程详细讲解石雕技艺,让更多年轻人对石雕技艺有所了解。2024年,我被聘为高校校外辅导员。我计划利用现代技术制作教学视频等资料,记录石雕制作的每一个步骤,方便更多人学习。希望能与艺术类院校达成合作,让绥德石雕走进高校课堂,丰富绥德石雕的艺术风格。

鲍海东:绥德石雕项目有一批技艺精湛的传承人。我们秉持着对手艺的热爱与敬畏,通过言传身教,将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

我坚持对传统图案寓意和本地历史文化的学习了解,从中汲取灵感。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要顺应时代发展,用石雕展现新题材。现在,我有很多技艺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能学习和了解到其他非遗项目的精髓。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传承人分享传统手艺,寻找合作的可能性,在思维的碰撞中守正创新。

记者 李羽佳 梁易炜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