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生活就是诗歌——评北草《北草地》中的乡土情结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4-05-06 09:20:22 编辑:李 娜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乔晓光在《沿着河走》中提到:“我们已经习惯了从汉字了解中国,从古典史籍、宫殿遗址、文物珍宝、圣贤精英、帝王将相去认识中国。但我们很少从一个农民、一个村庄、一个地域的习俗生活、一首口传的诗歌、一件民间艺术品——世界很少从民间认识中国”。而北草作为一个陕北人,对这片土地上的草木和人文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情感在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对乡土生活的细腻描绘,北草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世界。

故乡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是梦开始的地方。无论是作家还是诗人,总是对故乡充满了深深的爱意。故乡滋养了北草,给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不竭的动力。北草诗集《北草地》涉及了许多榆林地区著名的景点,比如石峁遗址、镇北台、凯歌楼等。在《站在这片土地上》中诗人不由感慨:“我知道,我是这片土地/不请自来、自生自灭的/客人”“奔跑,却最害怕失去泥土味”,这是已经过了天命之年的北草,对陕北这片土地的认同。“但我看见羊吃草的时候,和/秋天成熟的麦穗一样/始终低着头,给土地/俯首称臣”,诗人用麦穗自比,写出自己像麦穗一样谦逊地守护着陕北榆林这片土地。在《古城榆林》中诗人用生动的笔触记录着榆林城中最具特色的凌霄塔、镇 北台,讲述着“两守孤城,千秋忠勇”“老榆林,小北京”的由来,仿佛再现了四合院的“错落有致,王气、京味十足”,仿佛听到了信天游的豪放和榆林小曲的温婉……《北草地》中还有很多篇关于石峁遗址的诗歌,比如《石头城里的春天(组诗)》《谷雨,石峁行》《再 上石峁》等。石峁遗址,那是一段被尘封的历史,仿佛是一位在黄土高原上沉睡多年的老者,静静地为我们诉说那四千多年的历史。在《石头城里的春天》中,诗人以骨制口弦琴、苎麻、石器、玉画、石头等为意象,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意象是“石头”,它代表着石峁遗址历经千年而屹立不倒,也代表着陕北人的敦厚质朴、坚忍不拔。诗人采用全知视角带我们领略了四千多年前这些文物的由来,揭开了石峁遗址神秘的面纱。

诗人北草是扎根于陕北这片土地的,榆林这座城与诗人血肉相连,无论身处何方,他的心始终与故乡故土在一起。

作为陕北诗人,北草倾心于记录陕北特色农事农务。诗人借用了陕北特有的事物作为意象,比如米酒、信天游、谷子、糜子等。在《打谷场》里,老农们的欢声笑语从中传出,“咧开了嘴的黑豆、谷子、糜子/笑豁了牙的玉米,此刻/正作为秋天最动听的/节拍”。丰收的喜悦充斥在黑豆、谷子、糜子、玉米之中,同时充斥在老农们的脸上,这是属于榆林老农一年内最真挚的笑容。在《窑洞》中,诗人为我们讲述了榆林百姓与窑洞的不解情缘,榆林百姓和窑洞一起“出生入死”“见证风雨”“共度四季”,窑洞在这一刻,成为了榆林人民的代名词。诗人还将枣树和红柳写进诗歌,在陕北这个贫瘠的地方,树种较少,只有枣树和红柳随处可见。“陕北,再贫瘠的山峁/也会有一些枣树/蹲守在这片土地上”,足以见得枣树的生命力极强,即使在恶劣的条件下,也可以结出香甜可口的红枣。对陕北汉子的描述用“红柳”形容再合适不过了,红柳“从不向骄阳低头”“血气方刚”“为主人的生计,两肋插刀”,这就是陕北汉子的魅力所在,陕北汉子如同红柳一样“忘我燃烧”,也许红柳“生不出绿意柔情,但他渴望/大紫大红,渴望/红火的日子”。

北草笔下时常会出现一些普通人,从这些小人物入手来反映生活现实。在《北草地》中我们认识了庙会上看戏的女人、雨夜里的出租车司机、小区门口躺着的一个醉汉、生病的母亲以及流着汗珠子的父亲……在《雨夜里的出租车司机》中,诗人将陕北汉子的忧愁给我们娓娓道来,出租车司机在雨夜不禁叹息今天所赚“不足二斤羊肉的分量”,诗人通过司机日常生活的困境、人际关系的困境、亲情方面的困境,来写这个开车穿越榆林无数条大街小巷的司机所面对的生活困境,是一个陕北汉子的困境,同时也是千千万万个打工人共同的困境。诗人擅长以敏锐的视角去审视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诉说着陕北这片土地上普通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

诗人的乡土情节极为浓重,无论是对故乡故土的讴歌或者是对农事农务的记录,还是对榆林普通人生活的思考,都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诗人的人文关怀,也能激发人们对土地和文化的认同感。

孙逸然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