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三季报”看陕西经济的“稳”与“进”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10-29 08:51:16 编辑:李小龙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10月28日,陕西经济“三季报”出炉——

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771.3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经济运行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提质、向新向好的发展态势。

尽管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回落,但辩证地看这份成绩单,“稳”的基调、“进”的势头、“韧”的特性没有改变。

“前三季度,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全力以赴稳生产、扩投资、促消费,有力应对经济运行面临的新挑战,有效巩固经济发展向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胡清升说。

“稳”的基调——经济增长平稳运行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总览成绩单,“三驾马车”协同发力,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看投资——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南二跑道完成验证试飞,西延、西十、西康、康渝、延榆等高速铁路“五线并进”,安岚高速路面项目主线全线贯通;先进阿秒激光设施(西安部分)建设有序推进,西电西安智慧产业基地落成启用,西咸新区无人机实训基地(沣西新城)投入使用……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新兴产业布局,陕西下好投资“先手棋”,全力推动重点项目提速攻坚,不断刷新进度条。

前三季度,陕西民间投资持续活跃,同比增长9.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民间投资增长39.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民间投资增长32.8%。

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部分,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两新”“两重”政策的加力扩围,投资潜能得到持续释放。

前三季度,工业技改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同比增长31.6%。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52.2%,占工业技改投资的比重为82.6%,有力支撑制造业提质升级。

看消费——

国庆中秋假期,陕西接待国内游客5262.84万人次,体育赛事、演唱会、音乐节等活动人气十足。这既是消费信心回升的写照,又是陕西经济内生动力复苏的缩影。

宏观数据和微观感受相互印证。在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带动下,全省消费市场实现稳定增长。

前三季度,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6%;仓储会员店、集合店、无人值守商店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35.7%、21.3%、90.2%,满足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化消费需求的新兴业态加速发展。

看外贸——

前三季度,陕西货物进出口总额3780.78亿元,不仅稳稳站上3000亿元台阶,还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更难能可贵的是,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1000亿元以上,展现出强大的规模韧性和增长惯性。”西安海关副关长李晋生说。

跑得快,更要跑得好。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陕西以变应变,顶住压力、保持动力、展现活力,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外贸答卷。

“经济增速取得5.3%的成绩,十分不易。”胡清升说,这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奠定了有力基础,增强了发展信心。

“进”的势头——新动能持续成长壮大

增速之外,更见含金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陕西科教资源富集,聚集了110多所高校、1800多家研究机构,以及包括70余名两院院士在内的2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陕西从“改”字起笔、在“转”上聚力,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挖掘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潜能,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助力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

“‘三项改革’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说,依托核心技术,公司完成了融资,金额超1亿元。

如今,在陕西,越来越多像王斌这样的科研工作者奋斗在创业前沿,一批高精尖科技成果成功转化。

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又是产业发展的主体。陕西积极打造“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平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建成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1家,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40家。

西安奕斯伟硅片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填补国内空白,西安特来电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技术实现世界首创,隆基绿能单晶硅光伏电池和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刷新世界纪录……

前三季度,陕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8%,自主创新活力与产业升级动力得到有效激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陕西聚焦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千亿级产业链再上台阶,促进半导体及集成电路、航空等优势产业链实现跨越发展,支持智能终端、物联网、钛及钛合金等新兴产业链加快提升,努力绘就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施工图”。

前三季度,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高于GDP增速0.6个百分点,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动能持续成长壮大。

当创新与生产深度互动,“星星之火”正在以“燎原之势”形成新的产业蓝海。34条重点产业链聚链成势,“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3D打印设备、民用无人机等成为陕西工业新名片。

“韧”的特性——全年预期目标实现有支撑

压力和挑战之下,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形势决定任务,看法决定干法。研判经济走势,百姓身边的城市街景最直观。

夜晚,华灯初上,在大唐芙蓉园的湖面上,一艘“飞碟”造型的自动驾驶游船缓慢行驶着。游客乘坐其中,悠然享受美景。

“只需一键启动,游船就能自主完成出库、巡航、避障、返航等全流程操作。”陕西欧卡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负责人刘文骐说,这是公司为满足高端文旅需求打造的“漾”水上超级空间,搭载了全球首款L4级无人驾驶技术,可实现毫米级航线控制。

乘船漫游,“新质生产力+文化”让景区焕发出新的活力。赛事、会展、音乐节等活动持续火爆,前8月规上体育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2%,文化艺术业同比增长6.1%。

经济的活力还体现在诸多细节里。

——协调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陕南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超过6%,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绿色发展底色鲜明。10个设区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8.3%,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9.8%;风力发电量、太阳能发电量分别同比增长12.1%、9%。

——对外开放扩面提质。与中亚、东盟、欧盟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7.3%、19.2%、46%;中欧班列(西安)共开行4455列,同比增长10.2%,核心指标稳居全国前列。

——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城镇新增就业37.77万人,同比增加0.55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91元,同比增长5.6%,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四位。

前三季度,在一系列稳增长、促转型政策的持续推动下,陕西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积蓄增势,为全年预期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陕西经济基础稳、韧性强、潜力大,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

砥砺前行、久久为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省上下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有效释放内需潜力,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坚定不移惠民生增福祉,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记者 苏怡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