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的路,亮堂得像镜子一样——记“中国好人”张喜平的六十一载“光明行”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8-24 08:49:24 编辑:李小龙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7月8日5时,关中平原的夜色还未褪去。西咸新区马王街道马王村,张喜平家的灯已经亮了。61岁的张喜平佝偻着身子,将两大筐鸡蛋稳稳当当装进三轮车里。
3小时后,张喜平拉着鸡蛋,准时出现在30公里外的西安北院门附近。这条路,他在黑暗中走了41年。
7月2日,第七次陕西省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西安召开。作为今年5月新当选的“全国自强模范”代表,张喜平出现在大会现场。就在大会召开一周前,他光荣上榜中央文明办发布的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的“敬业奉献”类别。
“活下去,得比那黑更硬气”
人的一生,从起点是否就标注好了路径?
1964年,张喜平在马王村出生,先天性白内障让他的人生从一开始便坠入黑暗。“这孩子以后可咋活?”村里老人的叹息是他童年的背景音。
骨子里的倔,让年幼的张喜平不认命。村小学教室的窗外,是他“偷学”的课堂。他用耳朵学会了加减乘除。再大些,为了糊口,他去工地拉架子车,去河沙场捞河沙……因为看不见,张喜平每一步走得都比别人艰难百倍,摔跤撞墙是常事。
“别人能干的,我摸索着也能干。”回忆起那些年的经历,张喜平语气平静,“看不见路,心里得有路。活下去,得比那黑更硬气。”
转机出现在1984年。那年冬天,邻居曹大嫂带着张喜平,在新西北针织十厂家属院卖出了第一筐鸡蛋。当5张钞票被塞进张喜平手里时,他浑身颤抖。他紧攥这份希望,一路摸索着跑回家,把钱塞到母亲手里:“妈!我挣下的!”
鸡蛋,这平常的食材,第一次在张喜平心中指出“路”的方向。
1990年,张喜平将“战场”转移到西安北院门附近。从此,每天清晨,马王村通往302路公交车始发停车场的路上,多了一个风雨无阻的身影。
“再等一下,我把蛋筐绑死。”张喜平利索地把鸡蛋筐从三轮车搬上公交车,随即摸出塑料绳,一头系紧蛋筐,另一头穿过椅孔拉紧打结。“好了。”确认完毕,他稳稳站定,用身体护住鸡蛋筐。
转2趟车,颠簸3小时,下车后的张喜平拖出临时寄存在环卫休息室的平板车,装上鸡蛋筐,一头扎进人堆里……他撞过电线杆,跌进过没盖好的窨井,腿上新伤叠旧伤是常事。
“习惯了,脚下留点神就行。”张喜平回应旁人的关心。
卖鸡蛋就是修行
天亮了,西安北院门附近渐渐热闹起来。“卖——鸡——蛋——”张喜平那带着浓浓关中腔的吆喝声穿透嘈杂。
他一手拉着装满鸡蛋的平板车,一手紧握探路的塑料管,熟练地在身前左右扫动。这条路走了上万遍,哪一处是平路,哪里该拐弯儿,用他的话说,心里明得跟镜子一样。
听见熟悉的声音,沿路的老商户、老住户纷纷探出头。“张哥,给我来6斤。”一位熟客招呼着。
张喜平闻声,熟练地将车前轮抵在道沿停稳,放下探路棍,摸到车头,扯下一个塑料袋,利落地撕开。他弯下腰,耳朵微微侧向蛋筐,稳稳摸出鸡蛋,轻数着:“一、二、三……”
装罢,他直起身,抓起特制的杆秤,左手拎起秤毫,右手将塑料袋轻轻放到秤盘上,然后挪移秤砣,右手放开。“6斤,高高儿的,你拿好。”他说。
“卖一斤,挣个三五毛,够吃够喝,知足。”张喜平对生活的态度简单而实在。
他的实在,附近的商户和住户都懂。街坊认他的蛋——新鲜,打荷包蛋不散黄。称秤时,他总习惯让秤杆翘高些,明摆着让点利。日子久了,“喜平鸡蛋”成了金字招牌。
“喜平兄弟,今儿又修行来了?”在西安大学习巷,一位相熟的老者走过来,笑着招呼。
“您老人家笑话我呢。我是卖鸡蛋来了,不是修行来了。”张喜平笑着回应。
“卖鸡蛋就是修行。”老者话含深意,“你要是渴了累了想歇了,尽管到我这里来。”
辞别老者,张喜平又拉着车缓步前行。长年重担,压弯了脊梁,磨坏了膝盖,他静脉曲张的双腿一瘸一拐。日行3万步,400枚鸡蛋——这背后,是他日复一日的生计,也是他用肩膀扛起的家。
“喜平身残志不残。”马王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董万寿说,“就靠卖鸡蛋这营生,他盖了两层楼,养大了闺女,赡养老母。40多年风雨,不容易!”
把情分还回社会
说起女儿,张喜平脸上满是笑意。1990年秋,卖完鸡蛋回家的路上,张喜平听到路边传来微弱的婴儿哭声。循声摸索,他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心一下子就软了,这就是缘分。”张喜平回忆。
张喜平为女婴取名张晓梅。从此,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心里的灯却更亮了。
靠着一筐筐鸡蛋,张喜平硬是把女儿供进大学。如今,女儿有了自己的家庭,听着孙儿的嬉闹声,感受着老母亲在旁的安稳,张喜平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咱没啥大本事,有智吃智,无智就卖力气。给娃们做个样子,人活着得靠自己,得讲良心。”这是张喜平常挂在嘴边的话。
“这几年我劝他歇歇,他总说‘人不能一日无事,更何况这是爸的一份事业,爸出去卖鸡蛋心情好’。”张晓梅说。
支撑张喜平的,还有无数温暖的手。西大街的执勤交警、302路公交车司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扶他过马路、搭把手抬蛋筐的帮助从未中断;西安理工大学的师生为他量身改造了更安全省力的平板车……
这些情分,张喜平记在心里,更想还回去。“我是个残疾人,没啥大本事回报。”他语气坚定,“活着,就给大家供点新鲜鸡蛋;哪天不在了,就把这身体捐给医院,做点研究,也算最后一点用处。”
张喜平的故事从街坊传到了书里、银幕上。陕西作家许海涛大夏天跟着张喜平卖了一个多月鸡蛋,创作出长篇小说《光明行——盲人张喜平的一天》,该书在2022年出版。
“喜平哥凭着坚韧不拔的恒心,活出了人生的高度与高贵。他是我的榜样。”8月22日,许海涛说。
今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我心光明》完成拍摄,张喜平本色出演了自己。
面对越来越多的“聚焦”,这位摸黑走了61年的老人却摆摆手:“路还长,鸡蛋,我照卖。”
夕阳的余晖洒满了石板路。张喜平放好空筐,习惯性地摸了摸平板车上“喜平鸡蛋”的字样,像在触摸一生的承诺。他头微微上扬,嘴角挂着笑,踏上了回家路。
记者 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