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陕北民俗游:黄土地上的别样风情

来源:群众新闻网 时间:2025-08-08 09:56:40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7月31日摄)。 群众新闻记者 周恒宇摄

暑期,延安市、榆林市以独特而厚重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八方游客。

触摸文明脉络

安塞文化艺术馆,是一座集历史文物展示与民间艺术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展现安塞地区的历史变迁与民间艺术的魅力。

安塞剪纸、民间绘画、安塞腰鼓、陕北说书……游客穿梭其间,与历史对话,触摸文明的脉络。

“以前,我对安塞腰鼓的印象停留在书本和电视上。现在,听着讲解员讲述它的起源和演变,看着鼓手在黄土高原上击鼓的场景,我仿佛听到了鼓声里诉说的历史。”7月31日,西安培华学院学生陈欣薇说。

在安塞剪纸展示区,剪纸艺人用一双巧手,将普通纸张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无论是寓意吉祥的花鸟图案,还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场景,都展现出民间艺术的细腻与精巧。

现场参观的游客拿起剪刀、纸张,感受指尖艺术的魅力。

“安塞剪纸也叫窗花,历史悠久,是安塞人历代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具有浓郁的陕北地域特色。”安塞剪纸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海莉说。

为迎接暑期游客高峰,安塞文化艺术馆对馆内设施进行全面检查与维修,加强志愿服务团队力量,为参观者提供导览、咨询等服务。

追寻红色足迹

夏日,延安南泥湾。放眼望去,青山掩映之下,千亩水稻随风摇曳,沃野平畴,绿意盎然。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8月1日,在南泥湾党徽广场上,南来北往的人群中,不时有人哼唱起《南泥湾》。

山东游客李绪政被熟悉的旋律吸引。“听到歌声的那一刻,心里很激动,忍不住就跟着唱了起来。在南泥湾听《南泥湾》,感觉完全不一样,那种情感是从心底涌出来的。”李绪政说。

周围的游客不由自主加入合唱。大家的歌声里,既有对“陕北好江南”的向往,也有对南泥湾精神的共鸣。

“一把镢头一支枪,战士们战天斗地,把‘烂泥滩’变成了‘好江南’。”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讲解员赵雪深情地讲述着八路军三五九旅的光辉事迹。

不远处,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吸引了很多游客。

“这里太美了,有山有水有稻田,风景绝美。带着孩子划船,很是惬意。”来延安自驾旅游的西安市民宋茜说。

如今的南泥湾,青山绿水,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追寻红色足迹、体验陕北风情。

领略建筑美学

7月31日,绥德县白家硷镇东贺家石村党氏庄园里,晋剧唱段与绥德唢呐的高亢旋律交织,为期3天的传统庙会拉开帷幕。游客在欣赏表演之余,还可在党氏庄园的14院窑洞中游览,领略建筑美学,了解砖雕的吉祥寓意。

党氏庄园是绥德县现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由党氏六辈人历时百年营建。鼎盛时期这里曾有72院窑洞,现存14院126孔窑洞,被誉为“陕北民间故宫”。2013年5月,党氏庄园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以来,绥德县先后争取资金3000余万元,对14院126孔窑洞进行修复,并于2024年5月完工。“修复不是重建,而是与历史对话。”项目负责人介绍,修复过程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工匠们用传统技法补全风化的砖雕,以古法配比调制泥浆加固窑洞墙体,确保每一处修缮都符合清代建筑规制。

如今,武举人党应阳宅院的“武魁”门匾重焕光泽,曾被岁月模糊的“平安即福”题刻清晰可辨。14座院落既保留了“层层递升、互联互通”的原始布局,又暗藏现代消防与安防设施,实现了“修旧如旧”与安全实用的平衡。

依托14院窑洞的差异化特色,东贺家石村规划了多元文化业态:把保存完好的“花花大门”院落作为影视拍摄取景地,将依山而建的窑洞改造为精品民宿,在路边院落经营小吃……游客来了有景观看、有故事听、有美食品。

为了发展多元经济,东贺家石村还专门修建了写生基地,设置60个床位,配套画室、展厅及餐饮、娱乐设施,打造出门即见“窑洞连珠成串、梯田环绕山腰”的独特景致。

东贺家石村党支部书记党来强介绍,修复党氏庄园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还带动了村民就业,吸引许多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

这座承载着六代人记忆的建筑,正以崭新姿态讲述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陕北故事。(群众新闻记者 王晨曦 周恒宇 通讯员 刘涛)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