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乌素沙地中的“绿色逆袭”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7-29 08:42:48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在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界处的神木市,一场“绿色逆袭”试验正在展开。
以煤炭资源闻名的工业城市神木,将目光投向了一种耐寒耐旱的树种——红松。这种常见于东北的树种,为何能在西北干旱地区扎根?它能否成为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的新希望?7月21日,记者到神木市红松种植基地探寻。
神木市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冬季寒冷、土壤贫瘠,曾被认为“不适合红松生长”。
然而,红松的附加值高。松子每公斤售价超百元,松针可提取精油,松木是制作高端家具的优质原料,盛果期亩均年收益可达3000元。2020年,神木市林业局联合中国林科院启动了一项试验:通过改良土壤、选育耐旱品种,首批种植500亩红松并取得成功。
与此同时,榆林市林科所的“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研究”项目荣获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一突破,让深耕林业20余年的陕西正能益森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奋雄看到了希望。凭借丰富的基层经验,刘奋雄敏锐察觉到红松作为生态与经济兼用树种的巨大潜力。
2020年春天,来自黑龙江的3万株红松苗落地神木。
陕西正能益森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技术员余新华至今仍清楚记得当时的困境:“最初,嫁接成活率不足50%,主要原因是沙地昼夜温差大,接穗容易失水。”为此,刘奋雄专门邀请黑龙江红松专家李希才驻点指导。专家通过改良劈接技术,采用多层保鲜膜缠绕保持湿度,攻克了这一难题。
最近,红松长出了果实。这对于神木市中鸡镇红松苗木基地而言,是一件喜事。从育种到结果,刘奋雄熬过了漫长的5年时光。眼下,他的数百亩松树长出不少果实。
“我们采用‘深坑覆膜’技术,减少水分蒸发,并混交沙棘作为伴生树种,提高红松成活率。”神木市林业局林草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任会军告诉记者。令人惊喜的是,3年后,这批红松成活率达75%,部分植株已长至2米高。
截至目前,刘奋雄及其团队已累计培育70余万株优质嫁接红松树苗,建成35亩示范林和采穗圃,在榆林市及鄂尔多斯市等地累计改造樟子松人工林8500余亩、嫁接红松28万余株,并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果用红松育苗基地。值得一提的是,嫁接后的红松2年至4年即可开花结果,第四年结果率达51%,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我们还为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分公司改造了100亩采煤沉陷区,建成红松果林示范林。”刘奋雄说,“针对特殊立地条件,我们创新研发了配套技术体系,相关成果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2023年,神木市将红松产业列为重点发展工程。《神木市红松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5)》提出,到2025年将建设500亩良种基地,推广种植面积5万亩,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
在神木市尔林兔林场,嫁接在三龄樟子松上的红松已结出硕大的松果。
任会军说:“这些红松完全是自然生长,长势良好,证明这项技术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启动试验项目以来,神木市已在三大林区累计实施改造4.2万亩,为后续大规模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的成功应用,是我市林业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榆林市林科所所长刘生权说,“它不仅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还为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新路径。”
如今,神木市中鸡镇的300亩红松苗木基地里,整齐排列的由樟子松嫁接的红松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新嫁接的嫩芽正舒展身姿朝着蓝天茁壮成长。
记者 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