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积极推动林地资源变现,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红松“联姻”樟子松 沙地增绿又生“金”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0-16 09:08:57 编辑:康敬卓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技术人员在市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园查看新嫁接苗木长势。 闫景 摄
“这是我们用本地樟子松嫁接的红松,嫁接口愈合良好,成活率稳定在94%以上……”近日,在榆林市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内,一株株嫁接成功的红松苗迎风挺立,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技术人员一边测量记录数据,一边交流管护要点。
技术人员身旁这抹扎根沙地的“红松绿”,正是榆林着力破解生态优势转经济价值难题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榆林立足生态治理成果,以科技创新为笔,积极探索将林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可行路径,推动“生态先锋”樟子松与“经济明星”红松强强联合,在筑稳沙地生态屏障的同时,开辟出增绿又增收的“绿色银行”,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榆林方案”。
跨界嫁接破瓶颈
技术攻关结硕果
在榆林沙区治理历程中,樟子松的生态功绩深入人心。作为深根性树种,它耐贫瘠、抗干旱风沙,多年来成为固沙护土的“主力军”,但经济价值有限;而红松作为东北林区珍贵树种,其松籽营养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潜力突出,却因喜肥喜湿、根系较浅,难以直接在榆林沙区存活。如何让“生态强”的樟子松与“经济优”的红松强强联合,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成为榆林林业人的一项核心课题。
2010年,榆林正式启动实施“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项目”,组建团队深入开展樟子松嫁接红松的技术研究示范,筛选适合本区引种的优良种源,逐步探索建立毛乌素沙地红松引种技术体系。
“ 2013年刚接手研究时,嫁接成活率仅30%左右,大家心里都没底。”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经济林研究科科长郭彩云回忆,团队针对榆林沙区气候干燥、土壤贫瘠的特点,从接穗制备、砧木选育到嫁接手法、后期管护,逐一突破技术瓶颈。经过3年反复试验,2016年首批嫁接红松成功结出松塔,证实了红松在沙区引种的可行性。科研团队针对气候与立地条件差异,逐一突破了关键技术环节,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沙区及类似地区的完整技术体系。《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研究》成果荣获2019年度榆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入选国家林草科技成果库。
产业推广增效益
沙区造林创新路
随着嫁接技术的成熟,樟子松嫁接红松从科研试验走向产业化推广。
近日,在神木市中鸡镇,陕西正能益森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的300亩红松苗木基地,嫁接苗枝叶繁茂,枝头挂满了颗粒饱满的松果,一派丰收可期的景象。
“普通樟子松人工林每亩年收益不足300元,而嫁接红松两年挂果、五年进入初果期,十年丰产期亩产值能超2000元,效益翻了好几倍。”陕西正能益森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奋雄算了一笔“生态经济账”。
产业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20年,该公司从黑龙江红松主产区引进3万株嫁接苗,因苗木未经过沙区驯化,定植成活率不足50% 。“那次教训让我们明白,外来苗木必须‘本土化’改造。”该公司红松项目技术负责人李希才说,经过几年的反复实践摸索,公司不断改进嫁接技术与方法,选育抗逆性强的优质高产品种,终于攻克了技术难题,将嫁接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嫁接苗年均高生长达40公分,且两年可挂果。
作为专业从事果用红松良种选育与技术推广的企业,该公司还积极开展多项试验研究,并与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共同编制《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手册》,推动技术标准化与产业 化。
截至目前,榆林已在榆阳、横山、神木等县市区累计培育樟子松嫁接红松苗木50多万株,建成樟子松嫁接红松示范林近2万亩,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正从科研试验迈向规模化、产业化推广新阶段。
“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为毛乌素沙地生态林转化为红松果材兼用林提供了示范。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推广力度,提升林地生产力,全面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刘生权表示。
记者 闫景 马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