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鹮“归巢记”:稻田里的绿色革命
来源:陕西农村报 时间:2025-07-17 09:13:20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朱鹮,这一被誉为“东方宝石”的珍稀鸟类,曾因种种原因濒临灭绝。1981年,全球仅存的7只朱鹮在汉中市洋县被发现,一场拯救濒危物种的保护之路就此铺开。如今,陕西朱鹮野外种群数量突破6000只。它们从秦岭起飞,翱翔于绿水青山间,不仅惊艳了时光,更用悠扬的鸟鸣谱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乐章。
朱鹮展翅高飞。
7月8日,汉中市洋县,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我们这里的稻田不用化学农药,就是为了让朱鹮吃得放心!”在洋州镇周家坎村的一片稻田旁,村民周学桂蹲在田垄上,指着地里整齐排列的杀虫灯说,“四十多年前,谁能想到这么珍贵的鸟儿会重新把家安在稻田里呢?”
朱鹮正在稻田里觅食。
朱鹮,以其稀少的数量和优雅的形态闻名于世,历史上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我国更是朱鹮最主要的历史分布地。然而,进入20世纪,朱鹮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一度已经“灭绝”。1981年,科研工作者在洋县姚家沟发现了全球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由此拉开了拯救濒危物种的序幕。
从“发现”到“保护”,从“繁衍”到“复兴”,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朱鹮种群数量逐年增加,栖息地面积也由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
“我1990年到陕西朱鹮观察保护站工作,最早接触的是野外朱鹮保护工作。”在朱鹮生态园内,朱鹮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饲养部负责人刘义仔细观察着网笼里单腿站立的朱鹮,“那时,朱鹮野生种群的保护工作已经开展9年了,但你知道当时有多少只朱鹮吗?15只!能经常被我们监测到的也仅有12只。九年多的时间,朱鹮数量才堪堪突破个位数,有再次灭绝的风险。”
后来,有人提出尝试人工繁育。1992年,人工繁育中心投入使用,同年刘义被调来参与人工繁育饲养工作。“经过研究,我们决定采取‘野外保护为主,人工饲养繁育为辅’的模式来探索人工繁育的可行性。就是将野外受伤的、生存能力低下的朱鹮带回中心饲养,对于能够很好适应野外生存环境的朱鹮,就不去打扰它们。”刘义记得很清楚,刚开始人工繁育中心仅仅有6只朱鹮,其中2只雄鸟、4只雌鸟。
在朱鹮保护区人工繁育中心内,刘义正在给朱鹮准备食物。
1995年,人工饲养子一代个体成功繁殖,3只朱鹮宝宝在中心破壳成功……今天,朱鹮保护区内有人工饲养朱鹮300余只,其中有50多只是由野外救助回来。
朱鹮命运的转折,不仅发生在繁育中心的鸟舍里,更深深根植于保护区周边广袤的山林稻田之中。这场声势浩大的“绿色革命”,源于保护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从孤立地保护朱鹮,转向修复整个生态系统,特别是重塑人与朱鹮的关系。
“进入21世纪后,朱鹮数量破千,栖息地面积也不断扩张。2003年前后,朱鹮保护工作有了一个转折,从单一种群保护转向了种群保护与觅食地保护双线并行。”刘义告诉记者,“朱鹮主要的食物来源就是河流湿地和部分农田,要让朱鹮吃上‘健康餐’,老百姓必然要牺牲掉一部分利益,我们得让老百姓尝到保护朱鹮的‘甜头’。”
最直观的就是朱鹮保护带来的生态效益。每年朱鹮繁殖期大概有七八十天,在这期间,朱鹮“安家”的树下必须24小时有人值守,观察情况,驱赶蛇、鹰等极易对幼鸟造成伤害的生物。“随着朱鹮种群数量增加,光靠我们工作人员监测肯定忙不过来,就开始让群众参与进来。”刘义回忆说。
稻田里,朱鹮正在觅食嬉戏。
从那时开始,一场稻田里的“绿色革命”悄然开启:朱鹮栖息地的所有农田都不再使用农药、化肥,转而以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稻田养鱼鸭等绿色种植手段。而物理和生物防治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粮食减产。怎么办?政府出招了,一方面给予稻农相应的生态补偿金;另一方面,把农产品“有机牌”打出去,以好产品赢得好口碑。
这一套法子打下来,洋县黑米、洋县红米、洋县槐树关红薯等15大类113种农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加上“朱鹮”助力,当地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得风生水起。
“坚持生态保护、绿色种植,为朱鹮栖息繁衍提供一个绿色家园,就得让老百姓知道保护它有啥意义。”刘义说,自朱鹮在姚家沟被发现以来,生态宣讲、自然科普一直是重头戏,“现在我们这里,没有人不知道朱鹮,随便在田间找个老农,都说得头头是道。”
“要把朱鹮养,宁可少打粮”,当这句话成了洋县老百姓的口头禅时,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理念早已随着朱鹮一起“飞”入大伙的心间。如今,朱鹮保护的“陕西方案”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拯救濒危物种的典范”。而朱鹮也成了陕西乃至中国的“生态名片”和“文化名片”,多次在国际交往中担任“友好使者”。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朱鹮,古人笔下的鸟中精灵,如今正从秦岭深处飞向更远的历史分布地。
站在山脚下放眼四周,雨中稻田郁郁葱葱,连绵青山若隐若现。几只朱鹮幼鸟正在稻田上空笨拙学飞……伴随着阵阵鸟鸣,这场人与朱鹮相互守望的“绿色革命”,正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