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堡县三维治理破解环境整治困局——“垃圾围村”蝶变“美丽乡村”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5-09 09:10:29 编辑:郝莉娜 校对:李小龙 责编:王丹
岔上镇丁家畔村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闫宇涛 摄
从垃圾围村、污水四溢,到水清岸绿、美丽清洁,吴堡县岔上镇冯家岔村的变化正是该县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内外兼修”的一个缩影。
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山区县,吴堡曾因基础设施薄弱、环保意识不足陷入“垃圾围村”困境。如今,该县通过“环卫设施升级、长效系统整治、环保机制创新”三维治理模式,不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绿色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设施筑基
城乡一体破解收运难题
垃圾处理是吴堡县环境整治的突出难题。为此,该县以城乡环卫设施一体化为突破口,累计投入3000万元升级改造垃圾处理系统,重点打通收运“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吴堡城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垃圾分类,200个分类垃圾桶与10座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示范亭,成为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前沿阵地;农村则通过237个勾臂式垃圾箱与6辆勾臂车编织起收运密网,实现“投放—收集—转运”无缝衔接。
更关键的是,吴堡县通过技术创新构建全流程闭环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全密封运输车辆,配合智能监测平台,实现从投放、收集到焚烧处理的全链条无污染管控,可实时监控垃圾处理各环节数据,并通过AI算法预警设备故障,运维效率提升40%。目前,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保持100%,昔日困扰乡村的“垃圾山”已转化为生态修复用地。
系统施治
长效机制激活内生动力
近年来,吴堡县以“千万工程”为蓝本,构建“制度+设施+管理”三位一体治理体系,推动环境整治从短期行动转向长效治理。
在制度层面,该县将“八清一改”细化为年度目标,并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硬件设施方面,全县卫生厕所普及率提升至97%,污水处理率从不足10%跃升至38%,覆盖城乡的垃圾收运网络通过237个勾臂式垃圾箱和6辆密封运输车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源头杜绝二次污染;精细化管理上,对404名专职保洁员实施网格化考核,巡查问题需拍照上传并当日整改,形成闭环管理,数据显示该机制使保洁效率提升40% ,环保投诉率下降75%;全民参与层面,“生态银行”积分兑换机制累计回收有害垃圾12吨,节约处理成本30万元,文明家庭评选激发村民主动性,从“政府主导”转向“人人尽责”。
这种多维治理模式,推动吴堡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机制创新
特色平台兑出绿色自觉
吴堡设立了5个标准化兑换点,明码标价的回收清单清晰可见:3个塑料瓶兑换一包抽纸、5颗纽扣电池换取一支牙膏,累计一定数量还可兑换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这种“以废换需”的模式,让“生态资源有价值”的观念深植村民心中。
近年来,吴堡县以创新思维破解乡村治理难题,通过构建“垃圾分类积分激励体系”,打造出“生态银行”“垃圾当铺”等特色平台,形成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环保共治新格局。
为进一步激发群众主动性,该县将环保行动与乡风文明深度绑定。在积分奖励机制下,村民参与公共区域清洁、垃圾分类督导等行为均可累积“文明积分”,积分不仅可兑换生活用品,还可作为评选“星级农户”“文明家庭”的重要依据。
从“垃圾围村”到“拎袋兑换”,从政府单方推动到全民自觉行动,吴堡县通过制度设计将生态治理转化为可量化、可感知的民生工程。这种“物质激励+精神荣誉”的双轮驱动模式,不仅重塑了乡村环境面貌,更培育出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记者 王红霞 李小强 闫宇涛 通讯员 曹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