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的“暖心人”——记“陕西好人”、绥德同心医院院长郭军利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18 09:10:49 编辑:李 娜 校对:李强 责编:王丹
郭军利在“陕西好人”颁奖现场。刘涛 摄
从乡村诊所的土窑洞到绥德同心医院,从双腿丈量黄土地到驱车下乡义诊……绥德同心医院院长郭军利从医三十多年来,自掏腰包60余万元,为生活困难群众垫付医药费和资助生活。那些跨越山海的牵挂、不求回报的付出、信守承诺的坚守,化作一束束暖光,照亮了困难群众的生活之路。
把孤寡老人的冷暖刻进心底
“郭院长给我的棉外套可暖了,还有鞋子都好……”义合镇曹家沟村75岁的孤寡老人曹四虎,身患多种慢性病、行动不便且生活困难。老人每次到同心医院就诊,郭军利都亲自接诊,细致检查病情,开药时总会在疗效优先的前提下,特意挑选价格亲民的药品,最大限度减轻老人的经济负担。不仅如此,每年寒冬来临前,郭军利总会带着家人,扛着米面油、被褥等生活用品,驱车赶往曹家沟村看望老人。在曹四虎心中,早就把郭军利当作了最亲的人。
像这样的救助,在郭军利的从医生涯中数不胜数。面对那些无家可归、病情反复的五保户,他常常超出“医者”的职责边界给予关怀,有时甚至直接把老人带回家中照料。郭军利的妻子也从未有过怨言,用默默的支持为丈夫的善举托底。
扶残助残倾力纾困解难
在绥德、清涧两地的残疾人中,郭军利的名字早已成为“信赖”的代名词。作为残疾鉴定中心主任,他既严守政策底线,不越雷池半步,又怀揣着浓浓的人文关怀,用一个个掷地有声的承诺,为残疾人解决了诸多急难愁盼问题。
清涧县的刘某和父母三人均为残疾人,他常年带着八十岁的老父亲挤在一辆改装三轮车上流浪乞讨,即便政府多次救助,依旧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2021年深秋,刘某因病重卧床,老父亲也身体不适,实在支撑不下去了,才拖着病体将三轮车开到了同心医院。
看到刘某一家后,郭军利当即安排医护人员为他们做全面检查,优先办理住院手续,又特意嘱咐食堂送来热乎的汤饭。在刘某一家住院期间,郭军利每天都会抽时间到病房和刘某谈心,苦口婆心地劝导刘某:“有家才有根,总这么漂泊不是办法,回去好好过日子,有困难随时找我,我一定帮你。”
为了帮刘某一家解决实际困难,郭军利从自己口袋里拿出1000元现金塞到刘某手里。经过几天的耐心劝说和悉心照料,刘某终于下定决心回家定居。不久后,一面写着“扶残助残显担当施恩济困暖吾心”的牌匾被送到同心医院。这十四个大字,正是对郭军利助残行动的最好赞誉。
用脚步打通助老助残“最后一公里”
“偏远山区的残疾人出门难、看病难,既然他们来不了,我们就把服务送上门。”郭军利深知山区老年残疾人评残的不便,主动对接绥德、清涧两县残联,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残疾鉴定团队。多年来,这支队伍顶酷暑、冒严寒,翻山梁、蹚沟壑,把贴心的鉴定服务送到了老年残疾人的家门口。
在绥德和清涧两县的农村,经常能看到郭军利带着团队忙碌的身影。他们背着血压计、听诊器、体重秤、角度尺等医疗设备,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脚下的黄土沾满裤脚,额头上的汗水浸湿衣衫。有时一天要走访十几个村庄,为几十位行动不便的老年残疾人进行鉴定,常常忙到天黑才能返程。看到医护人员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却依然一丝不苟地为自己检查身体、讲解政策,村民们感动地说:“这么远的路,又是上坡又是下坡,我们都以为你们不来了,没想到你们真的来了,还这么认真!”
多年来,郭军利带领团队开展上门鉴定服务百余次,行程累计超2万公里,为近2000名残疾人完成了等级鉴定,帮助他们顺利享受到了相应的政策待遇。这些沾满泥土的脚步,不仅打通了助老助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架起了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温暖直达百姓心田。
从孝老爱亲到扶残助残,再到上门服务,郭军利用数十年的坚守与付出,生动诠释了一名医者的仁心大爱。在11月5日举行的2025年第二期“陕西好人榜”发布仪式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中,郭军利光荣上榜。“这份‘陕西好人’的荣誉,对我而言是肯定,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未来,我会带着这份信任与鼓励,继续带领绥德同心医院用更优质的服务回馈乡亲们的期待,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的使命与担当。”郭军利说。
通讯员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