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廷勇:挥汗黄土地 追梦正当时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1-07 10:52:46 编辑:张倩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韩廷勇在整理自己收藏的展品。杨子江 摄

在榆林,人们常用“个子小、本事大,朋友多、遍天下”来形容从榆阳区安崖镇走出来的韩廷勇。他的人生故事,是一段从油漆学徒到红色收藏家的奋斗历程,是用双手描绘人生、用脚步丈量时代的真实写照。

黄土坡上的少年梦

1973年秋,韩廷勇出生于榆阳区安崖镇枣树墕村一个贫苦农家。他的降生,给家庭带来了喜悦,也增添了负担。母亲为口粮发愁,父亲在旱烟的烟雾中叹息。乡邻们送来的鸡蛋挂面,传递着黄土地上最质朴的温情。

他的童年在这贫瘠与温情的交织中度过。 8岁上学,每天翻山越岭,陕北的寒风是他最早的人生磨砺。他穿着补丁棉袄,冻僵的小手紧握铅笔,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令老师难忘。 14岁考入安崖中学,每隔两周步行20里回家取粮,母亲总把最稠的米粥留给他。面对母亲的泪水,韩廷勇坚定地说:“妈,我要念书,要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1988年,他考入榆林二中,成为村里少有的高中生。然而贫寒的家庭迫使他17岁便揣着父亲借来的50元钱,告别校园,踏上另一段充满未知的人生之路。

油漆刷下绘人生

1989年,经亲戚介绍,韩廷勇拜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有名的油漆匠白师傅为师。学艺生涯异常艰苦,天不亮他就要干杂活,常饿着肚子劳作。他偷偷学艺,夜晚借着月光用树枝练习勾勒线条。一次“偷师”被发现,他跪地恳求:“别赶我走!我一定好好学!”他的真诚打动了师傅,从此对他倾囊相授。仅一年有余,18岁的韩廷勇已能独立完成复杂的传统彩绘。出师时,师傅赞道:“你是我教过的最能吃苦的徒弟。”

回到榆林后,他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四处奔走揽活。别人不接的小活、偏远活他都接。他为人实诚,曾免费为雇主修理婚房门窗,这份“拴正”让他声名鹊起。1996年,他花重金购置了摩托车和进口喷漆气泵,成为当时令人艳羡的工匠。

镜头之中见真情

25岁时,韩廷勇双喜临门:成家与拜师。在杨增斌老师家干活时,他对摄影书籍的专注引起了杨老师的注意,杨老师主动提出教他摄影。

从此,韩廷勇白天干活,晚上苦学摄影技术。第一次实战是回乡拍摄。当时,乡邻们有点不相信这个油漆匠会摄影。当大家看到他在暴雨中湿透衣裳,拍出来的照片有模有样时,终于认可了他的摄影技术。一次在为某景点摄像时,他为拍到日出景象早早起床。当成片放映时,庄严震撼的画面让景点负责人激动不已,硬塞给他120元的酬金——这在当时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多月的工资。

收藏路上守初心

进入新世纪,摄影门槛降低,韩廷勇敏锐地转向红色收藏。一枚褪色的毛主席像章勾起了他儿时的记忆,他决心收藏这些见证时代的物品。

刚开始,身边的嘲笑声不绝于耳:“一个油漆匠懂什么收藏?”他默默学习藏品鉴定知识,跑遍大江南北。他曾为一本1947年印刷的《解放日报》合订本,在山西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守候了3天;他曾为收集红军时期的文物走访了数十位参加过革命的老人。最难忘的一次是,他8次拜访某位老红军的后人,暴雨中浑身湿透仍坚持等候,最终感动对方,获赠珍藏多年的“红军家书”。

2023年,他在榆林创办了“艺佳影视红色收藏馆”。如今,他的收藏馆收藏了2000余件革命文物,吸引了周边不少中小学生前来研学。

初心不改再启航

从油漆匠到摄影师,再到红色收藏家,韩廷勇的每次转型都踩准时代节拍。问及秘诀,他朴实地回答:“我就是个匠人,时代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做什么。”

如今50岁的他还身兼交通安全宣传员的职责。在担任交通安全宣传员10年来,他参加义务宣讲50余场,将交通安全知识送入千家万户。201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23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奋斗者永远年轻,追梦人永远在路上。韩廷勇用自己30年的奋斗证明:时代从不辜负努力的人,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每个人都能在黄土地上书写精彩人生。

通讯员 杨子江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