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莎莲:沙海种出常青树 心田育出向阳花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10-28 09:43:51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贺莎莲(左)为“禾苗课堂”学生佩戴红领巾。周海月 摄
上午带着志愿者为社区老人送温暖,下午赶去“禾苗课堂”筹备新学期开班事宜,最近的贺莎莲格外忙碌。这位有着46年党龄的老党员,总是笑容满面,浑身上下仿佛有使不完的劲。从毛乌素沙漠播绿固沙,到守护儿童成长,她用半世纪的坚守,把奉献的种子撒进沙海,也种进无数人的心田。
沙海砺初心
“一把铁锹一支钢枪,军旗是我们心中的太阳。”唱起治沙连的连歌,贺莎莲的眼神中总会泛起光亮。上世纪70年代,19岁的贺莎莲作为第一代“长城姑娘治沙连”女民兵,扎根毛乌素沙漠治沙造林,用青春汗水将荒沙变成绿洲。每天与风沙搏斗的坚韧,成为她日后育人事业的精神底色。
榆林师范学校毕业后,贺莎莲走上教育岗位,从榆林市第二小学到榆林市星元小学,一干就是30多年。星元小学初建时,校址选在风沙肆虐的城墙外,很多家长不愿送孩子就读。面对困境,治沙时“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劲头,成了贺莎莲破解难题的“钥匙”。从教导主任到校长,她积极推行全面教育改革,开展各类特色活动。渐渐地,学校的口碑稳步提升,各项工作跻身区域前列,曾经冷清的校园变得生机勃勃。
退休再出征
2005年离岗后,贺莎莲因身体不适赴西安治疗,却始终“闲不下来”。看到小区务工人员子女无人辅导学习,她免费开设家教课堂;发现留守儿童缺乏兴趣培养,她义务担任辅导老师;察觉到退休干部职工生活单调,她主动组建合唱团,用歌声为老人们的生活添彩。
2010年正式退休后,贺莎莲牵头成立了榆林市慈善协会金秋春光慈善志愿者服务队。作为队长,她主动召集退休教师、治沙老民兵、大学生及社会爱心人士,常态化开展助学、助残、助老、助困活动。如今,在她的感染下,这支队伍已从最初的13人,发展为5个分队200多名注册志愿者,服务项目拓展到慈善助学、敬老爱卫、禾苗课堂等多个领域。
十几年来,贺莎莲年均参与志愿服务近200次,累计服务时长超3.2万小时,捐助善款物资价值10万余元,帮助16名家庭生活困难高中生圆了大学梦。“中国好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正是她公益路上的“无声”见证。
薪火永相传
2015年,贺莎莲发现不少留守儿童周末无人照看,性格变得自卑孤僻。“得给孩子们找个能安心学习、有人陪伴的地方。”贺莎莲说。于是,她多次走访社区,协调场地。同年6月,第一个“幸福禾苗课堂”在榆阳区航宇路社区挂牌,辖区10余名特殊家庭孩子从此有了免费的“校外小天地”。
十年来,为了让“禾苗”茁壮成长,贺莎莲组建起一支由56名“爱心妈妈”构成的核心团队,将志愿者的特长与孩子的需求精准对接;打造“德智体美劳+文明实践+家校社赋能”七位一体模式,串联23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特色研学活动;开设非遗课程,让孩子们学剪纸、唱榆林小曲和陕北民歌;引入专业心理辅导,帮孩子们打开心结、重拾自信。
“十四五”时期,是“禾苗课堂”从星火微光到燎原之势的关键五年。这个最初只有13名志愿者的小课堂,现已成为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并向全省推广的品牌工程。截至今年7月,“禾苗课堂”累计提供3324个课时的服务,惠及1586名孩子。
如今,71岁的贺莎莲脚步仍未停歇。从沙海播绿到心田育苗,她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证明:奉献的种子,终会在时光中长成荫凉,守护着后来人继续向前。
记者 周海月 李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