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郭兴庄镇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蹚出了一条适合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径——“一组一田”改出乡村振兴新天地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9-15 09:29:58 编辑:张倩 校对:李娜 责编:王丹

金秋时节,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在米脂县郭兴庄镇的山坡上,一片片红彤彤的山地苹果缀满枝头,宽幅梯田里渐黄的谷子随风翻滚,养殖场里猪羊成群……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面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碎片化、生产效率低下的难题,郭兴庄镇探索推行“一组一田”三变改革,通过土地集约化经营,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蹚出了一条适合山区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从“补丁地”到“整块田”

破解土地碎片化困局

郭兴庄镇阳石坬村曾面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农业发展困境:户均承包地17块,面积从几分到几亩不等。村里流传着几句顺口溜:“补丁地,巴掌田,机械作业开展难;尖草地,马撂角,种植管理费用高;地块多,地块小,春种秋收跑断腿;不好种,不好收,生产道路难维修。”这便是阳石坬村曾经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村民李林光坦言:“以前种地就像‘打游击’,东一块西一块,种收跑断腿,成本还高,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

为破解这一困局,2022年,郭兴庄镇以阳石坬村为试点,探索推行“一组一田”三变改革,通过“小块并大块、多块变一块”,将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连片,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改革过程中,阳石坬村将250亩坡耕地改造为宽幅梯田,并按照改造后的耕地比例,通过两轮抓阄分配,确保公平公正。同时,允许和鼓励群众之间二次互换,解决地理位置差异问题。李林光家的17块地整合为4块,都在他家附近,耕种效率大幅提升。“现在20多亩地,一早上就能完成种收,省下大几千元成本,还能腾出时间发展其他产业。”李林光说。

此外,阳石坬村严守“四不变”底线,以公平分配筑牢信任根基。同时配套政策奖励,提供土地治理、肥料补助、生产托管等服务,让农民切实受益。

“一组一田”改革带来的变化立竿见影。土地整合后,阳石坬村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农民种地成本降低,纠纷矛盾减少。阳石坬村原党支部书记常飞飞感慨:“过去地界纠纷频发,现在地块减少、地邻简化,矛盾少了,治理更有效了。”

改革还催生了多元增收模式。村民规模化栽种山地苹果,谷子、小杂粮、中药材等种植以及畜禽养殖等多元化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益显著提升。

从示范引领到全面推广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阳石坬村的实践,为郭兴庄镇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

在距离阳石坬村不远的李兴庄村,今年初通过实行“一组一田”改革,将300亩分散的“补丁地”整合成连片耕地,并将其中230亩承包给种植大户。平整后的土地已焕发新生,全程机械化作业,播种、施肥、收割一气呵成。预计今年玉米亩产可达1400斤,红薯亩产突破3000斤,比散户种植增产30%以上。土地流转后,李兴庄村村民无需再为分散地块劳心费力,可腾出时间发展养殖或经营其他产业,也可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在继阳石坬村“一组一田”三变改革取得成功后,郭兴庄镇结合各村实际,采取大户承包流转、集体承包流转、“多户一田”“一户一田”等多种形式,在7个村推广“一组一田”三变改革,建成高标准农田近6000亩,农业产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在杨山村,大户承包流转土地后,承包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坐收土地分红,发展规模化养殖产业,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天王塔村则推行“一户一田”,建成千亩高标准谷子种植基地,机耕机收,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郭兴庄镇党委书记折晓娥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动土地规模流转,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具有郭兴庄镇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为全镇老百姓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记者 杨晓慧 刘香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