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洲县擀毡技艺传承百年:让非遗“活”在毛絮翻飞间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9-13 14:13:54 编辑:李强 责编:王丹

擀毡匠人用脚揉搓制作毛毡。通讯员 唐淑雅 摄

“一做官、二打铁、三开染坊、四卖药,不如个毡匠搓两脚。”这句旧时陕北民间流传的俗语,道出了毡匠在当时职业里的特殊地位:凭借一双脚和擀制毛毡的手艺,成为不少人眼中的“好营生”。

9月8日,走进子洲县马蹄沟镇屈家山村,擀毡技艺的脉络在村里悠悠延展。郭凤亮师徒3人,正以双手和双脚,在毛絮翻飞间,把故事和传承一点点织进毛毡之中。

子洲县是农牧结合的地区,境内牛、羊等牲畜资源充足,当地人利用这些资源制造出了毛毡,至明清时该技艺已发展得非常成熟。

清代至民国年间,擀毡在当地达到鼎盛,除了制作日常起居用的毛毡、毡窝子(毡鞋)、马牛驴背上的垫子等衍生制品外,还深度融入民俗文化。有些地方娶媳妇时,毛毡的数量与新旧程度,是衡量一个家庭“家底”与体面的重要标准。

在屈家山村,58岁的张永福已从事擀毡技艺40载。“我19岁开始学习擀毡手艺,先后师承三川口镇林兴庄村的郭凤亮、洞子沟村的张明治,从此与毛絮、压扇为伴。擀毡是个精细活,更是个苦活,弹毛的力度、擀制的节奏,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张永福坦言,初学那几年,双手常常被工具磨出血泡,但对技艺的敬畏让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40年来,张永福从未中断擀毡手艺,还悉心培养出多位徒弟。2014年,他成为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子洲擀毡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看着徒弟们把手艺接过去,心里才踏实,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在我们这代丢了。”张永福说。

从弹毛、铺帘、上毛、上水,到卷帘子、扎帘子、擀帘子,再到洗毡、揉边、修边……一张毛毡的诞生,要历经十几道工序,耗时数小时甚至更久,每道工序都凝结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像张永福一样,郭凤亮、吴兴胜等擀毡匠人也在用双手守护着这门技艺。要把羊毛弹至蓬松如棉的状态,需耗费大量心力与技巧。凌晨6点,吴兴胜师傅左手执弓,弓弦对着毛案上的毛,右手臂上套一个弹毛锤,利用弹毛锤对弦前推后拉,对羊毛进行振动抖松。弹好的羊毛经“撒杖”均匀抖落在竹帘上,用压扇压平整,依次撒上小麻油、面粉、清水,再经第二次上毛、压毛、上水,擀制环节便正式拉开序幕。

擀毡往往需要两人协作,将羊毛紧紧箍在竹帘内,这一“毡化”过程颇为奇妙。蓬松的羊毛受外力挤压、交织,会越擀越小,与越擀越大的擀面形成鲜明对比。

正午阳光最烈时,初成型的毛毡被平整地铺在空地上,匠人用滚烫的开水均匀浇洒,再将其卷好固定在斜面木架上,以双脚力量反复揉搓。“这不仅能洗去羊毛中的灰尘,蹬压的过程还能让羊毛更紧实、毡体更耐用。”吴兴胜一边演示一边解释。之后的揉边、卷边、洒水塑形、拍打测量等,每一步都要精准拿捏,才能让毛毡尺寸合适、边缘圆润、厚薄均匀。

最后用量尺和吊钩对羊毛毡的4个角进行最后的修缮,待毛毡自然沥干,再经烈日暴晒,一床柔软舒适,兼具防潮、防湿、隔热、防冷功能的羊毛毡才算真正完工。

据了解,2009年子洲擀毡技艺被列入子洲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2013年被列为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通讯员 冯保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