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恩萍:二十多年精心伺候婆家两代人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8-09 08:53:44 编辑:郝莉娜 责编:王丹

蒋恩萍为公公洗脚(资料照片)。

蒋恩萍,女,1961年6月生,靖边县张家畔街道双家湾村村民,曾被授予“中华孝亲敬老之星”、第五届榆林市道德模范和靖边县首届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提起蒋恩萍,双家湾村妇女主任李志梅说:“1986年我和蒋恩萍成为邻家,看到她一心一意操持着那个破烂不堪的家,伺候着年事已高、后来招赘入门的爷爷,又聋又哑、脾气暴躁的公公,神志不清、到处乱跑的婆婆,还有尚未成年的小叔子,真为她叫屈。后来我看到她将爷爷的后事安排得妥妥帖帖,将瘫痪在床的公公婆婆伺候得干干净净,花光自己全部的积蓄给小叔子娶了媳妇,都为她高尚的情操所感动。她28年如一日操持着这个家,不容易啊!如今,十里八乡知道蒋恩萍的人,经常教育子女要贤惠、孝顺,都是以蒋恩萍为榜样。”

1980年,刚满16岁的蒋恩萍在父母的主张下,嫁给了双家湾村村民雷明。过门后蒋恩萍才知道,爷爷是后来招赘入门的,经常受到本家族人的排挤。公公五六岁时患病成了聋哑人,只能靠似懂非懂的手势和咿咿呀呀的话语交流。婆婆小时候患病导致智力残疾,嬉笑怒骂反复无常。家庭虽然如此,但她还是毅然和丈夫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蒋恩萍从来没有嫌弃过这个和自己家人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爷爷,力排众议,和爷爷住在一起,每天精心照料爷爷的起居,给他喂饭、洗衣、看病,直到1985年爷爷去世,她和丈夫雷明一起送爷爷“上山”。

接着小叔子又到了婚娶的年龄,长嫂为母,蒋恩萍四处张罗,为给小叔子娶媳妇筹备彩礼。她挺着大肚子外出打工,曾跪地求人借钱。几经磨难,她总算将弟媳娶过门。她又担心两人关系不好,左右周旋,直到他们的孩子出生后才觉得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其间,丈夫外出打工,蒋恩萍一直没有停止对患病公婆的照顾,拉扯着4个孩子,做着家务和农活。

2003年,患有智障的婆婆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住院治疗两个多月,蒋恩萍为婆婆擦洗身子,喂饭、喂药,家里的公公也要她伺候,她只好家里医院两头跑。

2006年7月,72岁的公公突发脑出血导致瘫痪,卧床不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这个本来就困难重重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给公公看病,早已债台高筑的蒋恩萍四处求助,好不容易才凑足了医药费。她白天在家照顾婆婆,哄婆婆睡了以后,再到医院伺候公公,喂饭,擦洗身子,端茶送水,日复一日,持续了一个月,公公才出院。

走进蒋恩萍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院落里两根长长的绳子,绳子上晾满了洗得干干净净的被子、褥子、衣服等。蒋恩萍每天早早就起床,雷打不动。她先到公公的房间,伺候公公穿衣,并将脏被褥清理出去,将窗户打开换气,再给公公洗脸、擦身子。接着到婆婆的房间,重复同样的动作。在婆婆无厘头的谩骂中,她好言好语哄劝婆婆高兴。再接着,她到厨房将牛奶或鸡蛋做成早餐,分别端给两位老人。

天气好的日子,她轮换着搀扶两位老人在院子里走动,晒太阳。她淳朴地说,多动动、晒晒太阳,对身体有好处。安顿好老人后,她还要到地里去看看,虽然种的地不多,但一家老小的新鲜蔬菜做的饭菜花样还不能少。摘到新鲜的蔬菜,她回家后或炒或熬,变着花样给家人做成可口饭菜,当然,做好的饭菜第一碗是端给公公的,第二碗是端给婆婆的,大多时候,是她喂两位老人吃完饭后,才给自己盛饭。洗好了锅碗,她还要洗两位老人换下的被褥、床单、衣服,隔几天还要给他们洗头、洗脚、剪指(趾)甲……

就在她安顿好两位老人上床睡觉后,一天的时间过得也差不多了。灯下,她还要缝缝补补,她说:“这几年光景过得还行,但苦日子咱不能忘。现在唯一让我牵心的还是两位老人,只要公婆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比让我享受荣华富贵还好。”

二十多年如一日,蒋恩萍时刻对自己说,公婆没生养自己,但他们是自己丈夫的亲人,也就是自己的亲人。蒋恩萍的丈夫憨厚地说:“没有蒋恩萍,就没有这个家。”蒋恩萍的女儿哽咽着说:“妈妈的生活很苦,但她教会了我什么是孝道,我为有这样的妈妈而骄傲。”

蒋恩萍,只有小学文化的农村妇女,她用实际行动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演绎着人间大爱,她的孝心、善良、坚强,感动、教育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