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海点灯人”豆河伟,18年工作行程可绕地球10圈——电力工匠的创新路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31 09:04:02 编辑:郝莉娜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豆河伟(左)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内介绍他的发明情况。陈婷婷 摄
三月的毛乌素沙漠,寒风裹挟着沙粒呼啸而过,打在脸上生疼。夜幕降临,330千伏郝家变电站内,他正弓着腰,手持仪器在变压器旁仔细检测。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滚落,与脸上的沙尘混成泥浆。他就是国网榆林供电公司的豆河伟,同事们口中的电力“沙海点灯人”。
“豆工就是这样子,问题不解决绝不收工。”抢修班的王师傅望着狂风中忙碌的身影,忍不住感慨。 2007年,这个从河南周口走出来的小伙子,刚大学毕业就一头扎进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榆林电网。那时的榆林,电力设备老旧,故障频发,风沙大的时候连眼睛都睁不开。
豆河伟被分配到仅有5人的检修班组,这个团队每年要完成10座110千伏至330千伏变电站的检修试验,还要承担5至7个电网工程的验收投运工作。面对艰苦环境,豆河伟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把根深深扎了下来。他说:“设备就像病人,得摸透它们的‘脾气’。”工位上那摞厚厚的笔记本,记录着他18年来的点点滴滴——每一处故障现象,每一次处理心得,都化作密密麻麻的字迹。
2008年6月,豆河伟第一次参与110千伏苏家塔变电站的刀闸大修。站在10米高的作业平台上,头顶“滋滋”作响的感应电让他头皮发麻。烈日下,他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脸上的皮肤被晒得脱一层又一层。20天下来,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与同事共同完成工作,为公司省下40万元开支。
为尽快成长,豆河伟白天跟着老师傅爬变压器、测数据,晚上自学继电保护、油化验等专业知识。6年时间,他不仅掌握了电气试验的全部要领,还考取了4项职业资格证书。2013年3月,29岁的他成为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最年轻的生产技能专家。
2012年寒冬,陕北遭遇罕见暴雪。 330千伏郝家变1号变压器突发异常,豆河伟连夜驱车150公里赶到现场。在零下28℃的低温里,他蹲在雪地中检测设备,腿麻了就跪着干,连续作业20小时,最终准确诊断出因变压器套管接触不良导致放电的故障,确保了煤矿、化工等重要用户的用电需求。
“问题就是创新的种子。”这是豆河伟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9年10月,110千伏高新区变电站35千伏开关柜着火抢修后,同事一句话,“要是能提前发现发热点就好了”的感叹,让他辗转难眠。此后一年,他反复试验,终于在2022年11月研发出“微型广角红外成像测温装置”。这项国家专利将开关柜故障率直降70%,年节省抢修费用超百万元。
更大的挑战出现在2022年岁末。极寒天气导致330千伏神木变2号变压器紧急补油,豆河伟发现储存的变压器油不合格。整整10个小时的延误,让他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困扰行业几十年的难题。经过700多个日夜的攻关,他带领团队首创“数智化变压器油储存方舱”,这个能保油品30年不变的“电力冰箱”,一举填补国内外空白,年创造经济效益超500万元。
在特高压设备清扫领域,豆河伟同样取得突破。他研发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零值绝缘子不停电检测清扫机器人”,让作业人员无需登塔就能完成工作,效率提升3倍。这项成果荣获陕西省职工十大创新创业项目奖,成为变电运检技术智能化的重要里程碑。
18年来,豆河伟的足迹遍布毛乌素沙漠的每一个变电站。他累计完成设备检修试验6万余台次,工作行程可绕地球10圈。 91项国家专利、27项省部级创新奖项、22项公司科技进步奖,年创经济效益超千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他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作为陕西省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领衔人,豆河伟深知“独木难成林”的道理。他推行“项目制+导师制”,带出了8个省市级创新工作室。如今,豆河伟又多了一个身份——榆林学院的产业教授。他经常站在讲台上,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句话不仅激励着他的学生们,也是他18年电力工作生涯的真实写照。
从毛乌素沙漠呼啸的风沙中走来,豆河伟就像沙漠中顽强的沙柳,他把创新的根系深深扎进黄土,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当夜幕降临,陕北高原的灯火次第亮起,那璀璨的光芒里,闪烁着一个电力工匠最朴实的初心。
通讯员 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