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妮:“折翼天使”的倾情守护者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26 08:51:35 编辑:康敬卓 校对:张倩 责编:王丹
梁妮(右)课间辅导学生。 王丽 摄
梁妮,榆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老师,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人。2011年大学毕业后,她满怀着对特教事业的热爱,不顾家人的反对,扎根陕北特殊教育这片热土。对此,很多人不理解她的选择,认为她也是一个“特殊人”。
转眼14年过去了,梁妮每天面对的不是聋哑、肢残,就是自闭症、脑瘫等“折翼天使”。在学校,她既是老师,要教知识和技能;又是父母,及时满足孩子们的情感需求;更是护理员,随时帮助擦拭孩子们的口水鼻涕,处理大小便。此外,梁妮还要当好心理医生,密切关注这些特殊孩子的举动,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件。学生生病发烧,她一整夜陪护在宿舍;学生情绪低落,她及时陪他们聊天,给予鼓励;学生听不懂,她反复示范引导;学生四肢不协调,做手工容易受伤,她时刻陪伴在身边。课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大便在裤子内,梁妮帮他们擦洗干净。有人问梁妮:“难道你不嫌脏、不嫌臭吗?”她说:“嫌呀,但我已习以为常了!”
有一次在课堂上,一名患有精神障碍的孩子突然发病,搬起凳子猛地砸来。梁妮看到后立即扑下身子护住其他孩子,凳子重重地砸在她的手指上。虽然疼痛难忍,但她顾不上疼痛,急忙带这个孩子离开。经年累月的繁琐工作,常常让她疲惫不堪。家人和朋友经常对梁妮说:“你干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不向组织申请换个岗位、换个学校,再这样下去,你也会成为一个‘特殊人’。”梁妮说她何尝不想如此,但看到孩子们那淳朴的心灵和迟滞的眼神,想到家长们痛苦的心情和沉重的负担,便一次次鼓励自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她要在这辛苦的岗位上,干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8年聋哑学生班主任工作,梁妮时刻要求自己给孩子们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鼓励聋哑学生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抓住他们的表现欲进行管理。作为班主任,梁妮要求学生没事不能请假,她说自己除了因公外出,一学期最多给自己1次因私请假的机会!作为班主任,梁妮会严格做到,她跟学生一起约定,孩子们除了生病,一学期请假不能超过3次。雨雪天气时,梁妮的班里从来一个学生都不少。
班里有学生存在作业不能完成的问题,她想无外乎“不会”和“懒”两个原因,梁妮就跟代课老师沟通,孩子们特殊,上课讲慢一点,让他们看清楚口形和手语。课下,梁妮经常辅导学生,她甚至每天就坐在教室后面备写教案。
作为班主任的梁妮也有“作业”,她的“作业”是校长布置的,必须按时完成。后来,梁妮在学校坚持让孩子们在微信群中打卡,开展生活技能训练,并在全校推广这一模式,家长们因此便可多一些时间陪伴这些特殊的孩子。梁妮还让孩子们写日记,学生毕业时每人都积累了五六本日记。她还模拟单位组织将班里的学生分工,让孩子们自我管理,他们有的是“财务会计”,有的是“环卫局长”,还有“公安局长”等等。当有的孩子考入西安的学校后,西安的老师反馈称榆林的孩子品学都很不错。
多年来,梁妮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通过跳棋、拼图、计算、超市购物等活动锻炼孩子。有一次,梁妮和家长带着孩子们去了超市,孩子们按照清单购物,既锻炼了计算能力,又锻炼了沟通能力。在绘画课中,梁妮坚持让学生学习画画,并要求孩子们把画积累成册,每学期每个孩子可积累90多张。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研组织能力,她积极组织学校9名骨干教师,研磨精品课程,其中《生活语文》被认定为陕西省中小学精品课程。同时,她还担任榆阳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能力评估专家委员会成员,先后为823名残疾儿童少年进行评估;多次担任榆阳区教学能手评委、残疾人演讲比赛评委;担任榆阳区送教上门培训讲师;开设榆林市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智障、听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包含超市购物、乘坐公交、户外徒步、趣味游戏运动会等校本课程;积极探索融合教育系列活动,负责国际特奥融合活动陕西榆林站工作。
任教14年来,梁妮始终默默耕耘在特教一线,一直担任班主任,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她都是早早站在学校门口接送学生,把学生的事一件件地做到最细、最小。梁妮不仅把学生冷暖记在心头,更注重对特殊孩子们的心理辅导,帮助听障孩子消除或减轻心里担忧,让他们真正认识自己的价值,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表现优点和长处。
为了让学生的缺陷得到补偿,梁妮经常在课上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都画出来,她再引导。时间久了,听障学生在表达自己的同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也大大提升。她经常组织各类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孩子们也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她的辛苦付出,她带至毕业的听障学生有的考入天津理工大学、绥化学院、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等,有的已在纺织厂、麦当劳、星巴克、面包房从事工作。14年来,梁妮精心教学,细心照顾每一个孩子,用心做好本职工作,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教学能手、陕西省最美教师和榆林市教育行业千人示范人物等。
通讯员 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