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力支边人毛裕贵:扎根黄土高原 守护万家灯火
来源:榆林日报 时间:2025-07-17 08:50:46 编辑:康敬卓 校对:郝莉娜 责编:王丹
退休后的毛裕贵在家翻阅资料(资料照片)。
毛裕贵,1932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195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在电力部北京技术改进局工作。1957年,毛裕贵响应“建设祖国大西北”的号召,放弃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繁华的都市生活,义无反顾地来到陕西,扎根在定边。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电网建设过程中,他克服了专业领域跨界、技术条件匮乏等困难,适应了南北生活习惯和方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带领团队勘测线路,自学土木工程技术,在盐碱滩上架设电线,在黄土坡上建起变电站,将定边县从麻油灯的微光中带入万家灯火的新时代。
1966年的定边县,还是一个偏僻落后的边陲小城。那时,定边县的机械厂仅有一台45马力的手摇柴油发电机,白天供应车床生产,晚上则向县城输送4个小时的电力。大多数家庭只能依靠微弱的麻油灯来照明,不仅难以驱散黑暗,还会熏黑房子。
1975年,一个转折点悄然降临。宁夏青铜峡水电站计划向马家滩石油基地架设11万伏高压线路。定边县政府积极奔走争取到架设一条支线的机会。然而,落后的小县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谁能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呢?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毛裕贵。
作为定边县唯一的大学生,也是唯一懂电力技术的人,毛裕贵深知这项工程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他更清楚,这是自己作为电力工程师的责任和使命。于是,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从线路规划、材料采购到施工组织,每个环节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们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是线路必须穿越盐湖地区,盐碱环境对线路材料有严重的腐蚀性,每栽一根电杆,都必须取土样进行送检。毛裕贵和同事骑着自行车,忍受着烈日的炙烤和狂风的侵袭,每天在盐碱地里穿梭,遇到难以骑行的泥泞地段或是陡峭的盐碱坡,他们就把自行车扛在肩上继续勘察。
清晨,他们带着馒头和咸菜出发,每天走几十里路,直至夜幕降临时才返回。回到驻地后,毛裕贵还要继续查阅资料、研究方案。那段日子虽然艰苦,但他的心中却充满了希望和动力。
毛裕贵回忆说:“在勘探线路途中,我们饿了就啃馒头,就着咸菜。晚上回到家,腿都是直的,累得下不了自行车,需要家人扶着才能下来,等家人把热在锅里的饭端上来时,我已靠在炕边打起了呼噜。”
毛裕贵的爱人名叫蒋静燕,也是一位支边人,他们都出生在黄浦江边,两家人只隔着一个弄堂,从小一起长大,可谓是青梅竹马。定边县以杂粮为主食,如黄米、小米、高粱面、黑麦面以及玉米面等,这些与他们所熟悉的南方饮食大相径庭,既没见过,也不会做。初到定边,面对这些陌生的食材和烹饪方式,蒋静燕不得不从零开始学起,学着当地人用羊粪烧火蒸玉米面窝窝头,蒸出来的窝窝头都是散的、夹生的,两人就抓一把放在口袋里,上班的路上边走边吃。
毛裕贵说:“以前,定边县老百姓做饭生火烧的都是羊粪。我们看着当地人一手拉风箱,一手抓着羊粪珠往火炉里丢,就跟耍魔术、变戏法一样。我们必须学会这样做饭,否则就要饿肚子。”
“我每天吃住在工地上,家里全靠老婆一人。老婆从来没有抱怨,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现在回想起来还会感动地掉眼泪。”每每提及妻子,毛裕贵总会情难自抑、声音哽咽。
1976年5月,毛裕贵又被县上委以重任,负责主持变电站的建设工作。但毛裕贵学的是电机工程,和土木建筑工程专业不沾边,对施工所需要的水泥编号、砂浆的配比、钢筋的应力结构等一无所知。
面对挑战,定边县的领导给予了充分的信任与鼓励:“你是我们县里唯一的大学生,至少你具备解读图纸的能力,这已是一大优势了。”这句话,成了毛裕贵前进的动力。
于是,毛裕贵再一次踏上自我突破和技术攻坚的新征程。白天,他在工地里检查每一处施工环节,督导工作进展;夜晚,他就在简陋的工棚内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埋头于浩瀚的专业知识中,常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废寝忘食。连他自己也记不清,究竟翻阅了多少本书籍资料,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攻克了多少个技术难题。
之后的10年,他带领团队成功建设了砖井、安边、白泥井、城关4座变电站,让定边县实现了从“无电”到“有电”的历史性跨越,彻底改变提高了当地的生产面貌与民众的生活质量,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时光荏苒,转眼间就到了1993年。这一年,毛裕贵正式退休。但他并未选择回到繁华的都市享受晚年的生活,而是决定和妻子一起留在定边。他深知,这片土地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经常回想,我出生在黄浦江畔,现在在黄土地上生活,我觉得黄浦江和黄土地是一样的,都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也都是为革命工作,在哪里工作都一样。虽然我吃了很多苦,但看到定边一点点变化,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没有白干。”毛裕贵说。
2010年,毛裕贵的姐姐带着子女来定边探亲,孩子们想象中的定边非常落后,以为舅舅住的是窑洞,出门骑的是毛驴。来到定边,他们见到了宽敞的道路、车水马龙的街市、灯火通明的夜景,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小县城。
毛裕贵告诉孩子们:“艰苦的生活早已过去,现在的定边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5年,定边县一年用电量不到1万千瓦时,2024年,全县用电量超过14亿千瓦时。”尽管许多往事已被这位老人封存在记忆之中,但那些风里来雨里去的场景,如今想起来依旧历历在目。
2021年,定边县政府授予毛裕贵“最美定边人·杰出人才”称号,表彰他为地方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
作者 通讯员 王新月